活動快訊
近期場次
11/06(日)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台灣現狀觀察|李玲玲 11/13(日)原住民狩獵權.文化與動物保育|浦忠勇 11/20(日) 為什麼人類對不同的動物會大小眼? |顏聖紘 11/30(三)「ㄊㄚ快樂 所以ㄋ一ˇ快樂—飲食文化與動物」|陳玉敏

螢幕快照 2014-10-19 下午4.14.11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台灣從糧食自給率100%,降至只剩30%;什麼樣的情況下,農地能夠變更為建地、轉賣,成為一個又一個的科學、工業園區?為什麼土地一片又一片休耕,無人耕種?還有多少百年來的農人智慧,逐漸被遺忘、失傳?「與土地共生」系列座談最後一輪,讓我們根植於土地:因為,人類一切所需,皆取自於土。三種切入角度為:需要重新檢視的土地政策、復耕,以及保種。亦即,從台灣圈地歷史回溯台灣棄農轉工的經濟政策與發展、近年推行的小農復耕所創造的社區協力結構,以及迫在眉睫的是,台灣的許多原生種子正逐漸因為農業長久荒廢而消失當中,因而,保種,則是保有台灣土地的未來根源。

詳細場次及報名表請詳閱全文說明:
11.8(六)|破碎的農土:台灣圈地史與農業危機|詹順貴
11.9(日)|「農業x性別」——與土地共生的農村實踐|土拉客實驗農家園
11.15(六)|藏種於農的前生、現今與來世|郭華仁

活動時間:19:30-21:30
活動方式:免費入場,敬請預約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復興街36號
(捷運頂溪站1號右轉,第一個洞右轉直走1分鐘)
電話:2923-1925
smalllife2009@gmail.com

指導單位:文化部 http://www.moc.gov.tw/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 http://smalllife2009.pixnet.net/blog
協辦單位:小小書房


1) 破碎的農土:台灣圈地史與農業危機
時間:11月8號
講師:詹順貴

講者簡介:
詹順貴
環境、人權律師。
在欣賞鳥鳴與振羽的過程中看見台灣山海俯拾即是的自然之美,
傾心投入環境保護、土地正義、原住民及諸多弱勢人權等議題,
期許個人得以渺小力量,使臺灣在地知識的低喃,能讓更多人傾聽,
祈求島嶼的歌唱,能夠永續長存。

2) 「農業x性別」——與土地共生的農村實踐
時間:11月9號
講師:土拉客實驗農家園

講者簡介:
土拉客實驗農家園
2012年,四位伙伴成立「土拉客」, 將西方女同志生態集村運動的Land Dyke 譯為「土拉客」,寓意「用土地拉近生產者與人客的距離,也期許自己能像「拖拉庫」一樣質樸有力。
土拉客們從一塊地開始,共同生產食物,互相扶持,經營公共空間,創造生活選擇。 台灣農村多以農家為基本生產單位,土拉客也以「農家」作為性別與農業運動的實踐場域。我們相信「家庭」的目的不在於內向性的自我積累,而在於以集體的力量彼此互助並共同推進變革。除了採用非慣行的生態農法照顧土地,我們還在從農之路上推動非慣行性別與成家實踐​,立志​同時在​「性別」與「生態」的田土​裡勞動​。女人從農,以農成家,希望路的盡頭是一個沒有歧視、 充滿生態與社會多元性的美好家園。

怡如:而立之年過起半農半運動的生活,運動環境、運動台灣農業、運動尊重多元。多運動保健康。

紹文:25歲前還是念資訊的台北小孩;25-35歲 流浪到中南部,變成想當原住民的社會工作者;35歲遇上莫拉克風災加上家人罹癌, 決心成為照顧生態的健康食物生產者。者;35歲遇上莫拉克風災加上家人罹癌, 決心成為照顧生態的健康食物生產者。

晏霖:台北長大的宜蘭人。都市迷航三十年後,希望用碗筷與鋤頭光復生活主權,邁向以農為本、萬物共榮的社群人生。。

3) 藏種於農的前生、現今與來世
時間:11月15號
講師:郭華仁

講者簡介:
郭華仁
臺大農藝學博士 現為臺大農藝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研究種子技術、種子生態學、有機農業與農業科技法律等。
台灣農藝學會與台灣農學會理事
磯永吉學會理事長

小小生活文化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8962606-500x500  

展覽時間:10.15(三)至11.30(日)
展覽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復興街36號
(捷運頂溪站1號右轉,第一個洞右轉直走1分鐘)
電話:2923-1925
smalllife2009@gmail.com

指導單位:文化部 http://www.moc.gov.tw/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 http://smalllife2009.pixnet.net/blog
協辦單位:小小書房

 

 


憂傷之旅
       ——憂傷西海岸之一


海洋從最澄澈的遠方
波濤盪漾,召喚河川
河川承載我們靈魂深處的想望
奔赴海岸去相會

設法穿過城鎮的燥熱和擁擠
清風   湛藍   遼闊
應該就在前方
接納我渴求洗滌的心胸
沿著河濱道路,車子向西行
倨傲的水泥堤防
冷冷隔絕我的視野
預期中整排整排樹蔭
只剩下幾株零落的木麻黃
頂著風沙,更形消瘦

如果海與陸相連的弧線
是一幅大型水彩畫的主題
那柔軟的沙灘
便是人世與自然
座標上最美麗的交集
為這景色,我將更喜歡面海歌詠
但我觸目所及
鐵罐鋁罐隨處鑲嵌
寶特瓶、普利龍、塑膠袋、破家具……
隨潮流來回漂浮、棄置
隨海風飄送陣陣惡臭

儘管海洋仍敞開無言胸膛
潮水一遍一遍刷洗
這受創斑斑的海岸
再也沒有能力承受
放肆傾洩的貪欲

我的憂傷游走整個西海岸
就像逃離城鎮來到海洋
此刻,我更想快速往回跑
何處啊可躲避錐心的刺痛

此篇選自《吳晟詩選1963-1999》

小小生活文化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476271_faf34c_l  

小小協會在籌備這一系列座談之時,許多事情正在台灣這塊土地發生,其中,包括影響民生至鉅的餿水油事件。食安問題,是基本的、無可退讓的人權議題,然而,它牽涉到的議題範疇非常廣泛,食品安全的問題只是表層,它還涉及到台灣農業型態的轉變、土地政策、農業政策、生活型態與價值觀、經濟條件、官僚體系的功能僵化、失能......等等議題。當我們想要問:究竟,台灣這一路走來,發生了什麼事?我們現在的生活,真的是往好的方向在前進嗎?我們有能力、有方法改變現實嗎?在這些提問裡,或許,「閱讀」以及「書寫」,很少會是抵抗方式的選項,但在籌備座談的過程裡,我們沒有對這個方向疑惑過: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已經被生活、工作卡得幾乎不剩一縫之時,閱讀與書寫,是穿透這些縫隙很好的方式。

「與土地共生」系列座談第一波,我們就要從閱讀與書寫開始:文學,以及農村的書寫及培力。

為何是文學?對我們而言,在諸多的書寫創作裡,文學雖以現實作為基底,卻能夠刺穿現實,揭露表象底下的真貌,因而,由土壤而生的文學書寫,作為對於「現實」的抵抗與反擊之聲時,韌度、力度以及其穿越時空引發共鳴的可能性,往往比瞬時一現的新聞、訊息來得珍貴。座談的縱軸由台灣農村/城市的時間軸變化,橫軸則分別從農村、城市到山林等不同角度切入,呈現台灣社會變遷,個體的在地記憶與變化,此外,也特別引入創作者在現實生活裡,帶領學生、社區居民觀察、記錄、書寫的培力經驗。

詳細場次及報名表請詳閱全文說明:
10.1(三)|農村書寫、復興與培力|蔡培慧 X 池依林
10.8(三)|文學裡的城鄉記憶|阿盛 X 楊索
10.29(三)|邊緣戰鬥學校|巴代 

活動時間:19:30-21:30
活動方式:免費入場,敬請預約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復興街36號 
(捷運頂溪站1號右轉,第一個洞右轉直走1分鐘) 
電話:2923-1925 
smalllife2009@gmail.com

1) 農村書寫、復興與培力
時間:10月1號
講師:蔡培慧 X 池依林

講者簡介:
蔡培慧
出生成長於日月潭畔山村,農村成長經驗與城鄉遊移的際遇,向來是認同與困惑的所在,學習、工作與社會參與漸漸專注於此。
2009進入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擔任助理教授,其教學研究專長為社會發展、農民研究、農業政策、在地經濟等等,領域包括小農交換的社會基礎、社區協力農業等。在此之前,1996-1999曾擔任國會助理;2000-2008擔任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專職,主責弱勢家屋重建、地方產業振興與遷村專案。
2008年起與農民、農村青年、社區工作者、學者、地方公務人士共同組織「台灣農村陣線」並擔任發言人、秘書長。期待透過小農耕作、草根串連、青年進鄉、公共宣傳、立法遊說,展開正視農村、農業、農民與永續環境的實踐行動。

池依林
臺中東勢人
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
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上下游新聞市集作者


2) 文學裡的城鄉記憶
時間:10月8號
講師:阿盛 X 楊索

講者簡介:
阿盛
臺灣臺南新營人。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
曾任中國時報系記者、編輯、主編、主任等職。
著有散文《萍聚瓦窯溝》、《行過急水溪》、《三都追夢酒》、
《阿盛精選集》、《夜燕相思燈》等二十二冊、
小說《七情林鳳營》等二冊、歌詩《臺灣國風》。
主編散文選集二十一冊。現主持「寫作私淑班」。

楊索
出生於艋舺,台北雲林人,自幼在永和長大,
父母來自雲林縣,是戰後城鄉移民的出外人。
曾任職中國時報記者多年,調查報導社會底層議題。
平時熱愛閱讀、動物,特徵是緩慢。
出版著作:《我那賭徒阿爸》、《惡之幸福》。
寫作範圍包括:人物專訪、評論、散文、小說。


3) 邊緣戰鬥學校
時間:10月29號
講師:巴代 

講者簡介:
巴代
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人(泰安村),
曾獲山海文學奬、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
台灣文學奬長篇小說金典獎、星雲歷史小說三講、吳三連獎等。
著有《笛鸛》、《斯卡羅人》、《薑路》、《Daramaw》、
《吟唱.祭儀》、《馬鐵路》、《走過》、《白鹿之愛》、《巫旅》等。 
 
此刻即未來──盛夏的土地之約(此文寫於2010年)
文/蔡培慧(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

過去這一年,確實發生太多事了,以致於2011年5月,當我提筆想為去年盛夏,青年學子在台灣各地學習訪調的文集寫序時,竟不知從何寫起。

我記得溪州圳寮國小的榕樹下,大伙圍坐,分享心得,欲罷不能的熱切。我記得一天15小時不間斷地的學習與討論,同學意識到農鄉現實的開朗、迷惑,撐著滯重的腦袋,騎著單車迎向深夜晚風的舒爽。我記得在志寧「全心全意的愛你」的歌聲中,青年朋友與溪州鄉親共度有酒有歌的快意浪漫。我理解青年朋友透過在地伙伴的協助,在曲冰、在歷坵、在美濃、在王功二林、在大南埔、在二重埔、在相思寮、在后里,經驗農事勞動與農鄉節奏而迸發的深刻感受。我記得穀雨社、頭前溪社、農學小組、南藝大社造小組的青年朋友在營隊的感動與疲累未曾和緩的時候,協助717農民凱道夜宿堅持土地正義,訴求圈地惡法立即停止的對抗行動,務實的、耐勞的承擔起糾察、總務等各項服務工作。更感謝頭前溪社的同學承受著情緒與具體的壓力,堅持的陪伴大埔農民一關一關地的走上街頭、訴諸輿論,召喚公理。那是發生在去年盛夏的故事,那是「農青」確立自我形象與認同的基礎。

將近一年的時間,我看到青年的力量更形集結,於農村工作之外轉身與更多學子組成全國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以主體之姿,為這片土地上的公義與永續拼搏。我也看到青年與農村的連結,從體驗走向生涯,至少有五位伙伴,因著自身的志向與社會網絡的協助,得以展開青年進鄉的實踐,讓夏日的體驗成為篤實的畢業後生涯規劃。這一切,大抵是農陣2009年5月堅持在沒有資源的情形下,開辦「夏耘農村草根調查」所不能想像的。雖說,當時我們清楚地的意識到,必須讓更多青年學子經驗農村,必需為長久的農村工作召喚新的隊伍。因而,當它漸漸成形,我們除了喜悅與感激,更多的是前行的困惑與反思,藉著這篇序,我們想報告夏耘農村草根調查的具體進程與思維,同時初步的分析青年行動之所以可能的原因。

夏耘農村草根調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營隊」、「訪調與勞動體驗」以及「書寫發表」。第一階段的營隊又分為兩部份,前兩天的農村發展通識課程邀請關注農村議題的資深學者與草根工作者,講述具體的發展脈絡與特定議題。接著兩天則由青年學者與草根工作者,分組全程引導學員於與農村聚落進行訪調與實作,最後一天,則邀請村民參與學員的發表會,同時給予回饋意見。我們擇定的營隊空間,都在農村,2009年的營隊在美濃客庄、2010年在溪州鄉圳寮村,藉著空間的文化感受與社會脈絡,參與學員得以全心的進入田庄,以別於學校的制式場域。營隊期間是許多參與學員的農村初體驗,置身現實的農村空間,課程中的農鄉思辯與訪調期間所理解的農鄉經驗與常民語彙,共同形塑了民間、農鄉。透過這層理解、疑惑、認識與體會,參與學員所產生的內在擾動,或許將隨著部份學員回到日常生活,當然也有部份學員主動的熱誠地的參與第二階段的實際訪調。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受到參與學員自我召喚的動能,同時,期待相對而言更深一層的理解得以順勢推展。

訪調與勞動體驗,我們稱之為夏耘的第二階段。此一階段的形式,因為合作的社區伙伴以及個別營隊組織者的側重,而呈現的殊異的風景。透過這本文集子,讀者將會看見學員走進農鄉人際、走過山林田野、漫遊海濱溼地,理解稻農、菜農、花農、菸農、原農、蚵農的生命故事、產銷結構、社會肌理與文化厚度。組織以上性質殊異的營隊的不是別人,正在曾經參與過2009年訪調的農青以及農陣各地的結盟伙伴。每個地方都因著當地的特色與即時的議題,而有細緻的差異。第二階段相較於第一階段更是真實理解的開始,特別是參與學員往往需自己張羅訪調的食宿以及訪調前期密集的聯繫與準備工作,在這些看似繁瑣而終能成行的細節中,農青方才開始身處農鄉,在此所指的身處既是空間屬性也是社群關係。當然,並非每個訪調點都能順利成形,而挫折與之所以不能或使其可能,恐怕正是創造青年與農鄉多方交會的認識與連結的時機。

農事勞動最能表現身處其中的深層意涵,訪調期間,總是盡可能的安排農事勞動,因為我們相信農事勞動是人類與自然相生相成,互為主體並孕化為相應客體的活潑生機的特殊過程,這層體驗非得身處其中,腳踏實地(這句成語的原意應當如此)、手感觸動才能理解與感受。當代青年已然脫離土地,甚至不曾雙腳踩在泥土地,而農事勞動仿佛提供了身體打開五官,心領神會,腳踏實地的機會,文集中多數篇章,記述了這番感受。

書寫與發表互相支撐參與學員的辯證思考。許多學員在二階訪調中往往理解到一個不同於工業文明的社會維度向他展開,由於這層感受要不太過強大,要不模糊難解,是以很難述說或者隱藏在外顯文化形式與生產關係之後,通常需要一些距離與沉澱才能捕捉一二。因此,書寫以及書寫之後透過正式發表會(青苗發表會),觀察與聆聽不同學員於不同地方的學習體會,或許有機會觸發深層的內在感受,並且再行反思實際經驗與社會結構。當然,正式的發表過程,邀請資深報導者、青年學者給予反饋與探問,在過程中探討某些理解的偏誤,參與學員辯證與再行釐清皆有助於文本的內涵。反覆思考落筆為文的篇章集結在此,文集一方面豐富農鄉人文肌理,另方面鼓舞著青年學子盛夏時節的投入。

可貴的是,青年學子並非訪調之後就遠離農鄉,他們在學校組織起社團,平常開辦讀書會,跨校串連,就具體議題深耕農鄉,積極地與農鄉前輩一起行動。在竹南大埔,清大頭前溪社與台大法農小組協助地方的對抗行動與法律攻防的前期調查。在後龍灣寶,政大返穀社的同學在一次次地拜訪學習之後,規劃「綠色魔法學校」讓更多孩童、家庭體驗種作西瓜的生之喜悅,當然,當灣寶鄉親來到台北行動之際,政大的同學總是堅定地站在一起。在彰化二林,在地青年與都會青年共同協助相思寮保存,並於去年規劃二林王功小組的訪調,集結了更多學校的青年參與,在訪調之後,學生持續投入反國光石化的行動,還有許多許多青年藉著訪調走進民間、認識土地的容顏、自願自覺地承擔責任的故事……。這個過程或許有那麼點農陣青年工作結合實踐、擔當責任、平等參與的堅持,然而,更多的部份,在於青年學子逸出常軌,面向人民所感受的召喚,化為參與的動能。當然,我們深知青年行動的部份,尚待時間檢視,必需更多經驗,才能更好的總結,此段文字僅僅是此刻的觀察。

不可否認的,目前的訪調內容較為偏重產銷結構以及社會人文,看不出總體的農鄉社會樣態,甚而,如何推進更適切的訪調形式與主題,著實考驗我們。不過,無論如何,總是初步引導青年學子真實體驗農村,連結具體社會行動。雖然訪調工作仍然是不足的,如何召喚青年進鄉的隊伍更是我們念茲在茲的主要課題。我們相信,當前所見的社會秩序並非永恒不變,農耕文明的衰退並非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我們期待的平衡永續豐美的社會不在遙不可及的遠方,它決定於堅定前行的此刻。

小小生活文化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垢2014培訓文宣2  

這是一場追尋自我與身體內在根源的連結儀式。

透過一群真摯生活的永和在地居民及藝文工作者的觸角,

捨棄以公里數為單位的汽、機車所帶給我們的高速城市,

改用以腳跟到腳拇指尖為循環單位的緩慢延伸。

在這個擁有千里巷弄,宛若迷宮般的永和,

探訪實用旅遊指南書中找不到的神秘所在,

那裡藴藏著有如春天來臨般不可思議的生命力量。

在接觸到根源的瞬間,

請細細感受心頭那隱隱迸發,

有如泥土般濕軟的氣味和溫度。

你只需要帶著你的好奇心來,

一切就交給時間發酵!

 

儀式時間:10/11(六)、10/25(六)、11/1(六)、11/16(日)

儀式召喚:對永和文史藝術文化感興趣的一般民眾

召喚人數:每場次15-20人 為限,敬請把握!

費    用:因名額有限,每條路線需預繳交保證金300元,當天結束領回。

取消預定名額需於活動開始前5天通知,若臨時取消恕不退回保證金。

   費用不包含餐費。

報名方式:預約報名

1. 網路線上報名,請填寫最下方線上報名表

2. 來信至smalllife2009@gmail.cm或來電02-29231925洽詢

匯款帳號:049001155023(台灣土地銀行 代碼005)

戶    名: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  分行:永和分行

*轉帳後,請來信或來電確認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

承辦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執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

協辦單位:小小書房、中興街成衣商聯誼會、世界宗教博物館、永和社區大學、

明虛實掌中劇團、保福宮、美麗永安生活館、無垢舞蹈劇場、店仔街福德宮、

楊三郎美術館、綠書店

 

2014 10.11~11.16永和文化導覽&生活散步小旅行行程表

*活動詳細內容,將依講師實際導覽需求,略有調整

*報名方式與參與費用請詳閱說明

*自備用品:請穿著寬鬆衣物、防曬用品、帽子、水壺、餐具

 

儀式場次一

         期:20141011日(六)

集合時間/地點: 830集合地點:捷運頂溪站2號出口

 930 仁愛公園及周邊導覽

1100 保福宮

1200 中餐放行:文化路小吃街

1330 集合地點:文化路-永和路口7-11

1400 明虛實掌中劇團

1530 楊三郎美術館&網溪別墅

1630 博愛街

1730 儀式結束

 

儀式場次二

         期:20141025日(六)

集合時間/地點: 800集合地點:捷運頂溪站2號出口

900 永和福和橋下假日花市、跳蚤市場

1200 永和中餐放行

1400 社大濕地生態教育園區

1600 儀式結束

 

儀式場次三

         期:2014111日(六)

集合時間/地點: 830捷運頂溪站1號出口

 900 溪洲市場

1015 小小書房

1115 中餐放行:中興街、溪洲市場周邊小吃

1215 集合地點:捷運頂溪站1號出口

1300 綠書店

1500 美麗永安生活館

1600 韓國街

1700 儀式結束

 

儀式場次四

         期:20141116日(日)

集合時間/地點: 830捷運頂溪站1號出口

 900 無垢舞蹈劇場(含單堂體驗課程)

1200 中餐放行:竹林路小吃街

1330 集合地點:捷運頂溪站1號出口

1400 世界宗教博物館

1630 店仔街福德宮

1730 儀式結束

 

 

小小生活文化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  

*現場參與活動的朋友,可用150元的優惠價格,購買《小小生活》5+《小小生活》8(每冊93元)

時間:6.29(日)晚間7:30-9:30

講者:編採班講師沙貓貓+小小生活8組員
費用:免費入場,敬請預約
活動流程:
1. 編採班與小小生活(沙貓)
2. 小小生活1-7回顧(沙貓)
3. 小八報告

沙貓貓:「老房子」專刊的編採班課程,是在2012年的初秋開始的。為期兩個月的課程,我們走訪了永和一些知名的老屋,像楊三郎美術館的日式建築,它曾是楊三郎的畫室,每年才開放一次。恰好在課程開始之初,巧遇了老屋開放的日子。羊老太太過世之後,由孫子及孫媳接手,讓楊三郎美術館得以再對一般民眾開放。大家都還記得,初踏進畫室的驚訝與興奮,挑高的木造建築,整片的落地窗,迎來滿室陽光,屋內掛了一些楊三郎的畫作、舊物,讓我們得以想像,當初畫家如何在這個明亮的屋室作畫。然而,也由於老屋過於脆弱,整修要耗費相當的功夫與經費,亦透出台灣各地珍貴老屋的命運。

此外,在在地耆老陳東華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穿過永和迷宮般的巷弄,尋找老屋的身影:許清太洋樓、永福居,以及未能進入的樹德居;永和文史社的阿正老師帶領走訪中、永和交界的瓦窯溝。學員們發現永和警察宿舍群將拆除改建為青年住宅,此外,也沒有錯過永和許多古老的廟宇、蜿蜒的溪洲市場裡,保留了早期市場石造攤位的樣貌,附近巷弄的二層老房......這些,點滴匯聚成了這一期《小小生活》的軌跡。

由於小小生活1-7期都已經絕版(僅剩第五期),有許多朋友也一直詢問,因此,趁著小八孵出之日,沙貓貓將帶領大家回顧編採班曾經做過的精彩專題與故事,一起來聽!

點閱小八精彩目錄&報名:

報名連結

02  

小小生活文化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