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快訊
近期場次
11/06(日)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台灣現狀觀察|李玲玲 11/13(日)原住民狩獵權.文化與動物保育|浦忠勇 11/20(日) 為什麼人類對不同的動物會大小眼? |顏聖紘 11/30(三)「ㄊㄚ快樂 所以ㄋ一ˇ快樂—飲食文化與動物」|陳玉敏

目前分類:華文閱讀推廣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3895528_1ghrkat_l  

 

注意!每期讀書會皆有固定成員參與,報名表單亦為每期人數,因此報名表單人數不代表每期實際參與人數,請逕直填寫報名表即可

沙貓貓說:很多朋友每次問起小小的文學讀書會,都會害怕,選讀太難的作品,是否會難以進入;閱讀國外的翻譯文學作品,是否會因為翻譯、文化上的隔閡,無法引起共鳴.....種種疑慮。因此,多年前,小小的文學讀書會,就開始不定期引入台灣文學作品的閱讀。並且每一年會選一個主題,擴展閱讀的廣度。今年從9月中到年末,我們將會進入華文主題讀書會時程,連續四個月,我們將一起精讀台灣戰後八〇-九〇年代,解嚴前後女性作家作品,分別是曾心儀、李昂、蘇偉貞以及朱天文。想要培養持續閱讀習慣、透過共讀分享、精讀解析作品以能夠更深入小說解讀的朋友,華文讀書會是非常好的選擇。

時間:
9/16(一)~10/7(一),《曾心儀集》(前衛)
10/14(一)~11/4(一),《李昂集》(前衛)
11/11(一)~12/2(一),蘇偉貞之《封閉的島嶼》(麥田)
12/9(一)~12/30(一),朱天文之《世紀末的華麗》(印刻)

帶領:游任道(華文文學精讀讀書會Leader)
費用:分期報名:小小書房會員每期四堂400元,非會員500元
{分期報名的讀書會成員,於活動期間可享購書8.5折優惠,其他商品95折優惠(含Café區消費),並可立即成為會員,享多種優惠活動}
單堂:小小書房會員單堂100元,非會員150元(享單次購書8.5折、其他商品95折優惠,購書並可立即加入會員,享各種會員折扣)
備註:讀書會課程無法遞補,因此也不退費、不挪到下一梯次,請謹慎評估你的意願以及時間。
人數限制:限額20名,額滿可預約候補。

我們曾經讀過:
6.10~7.1,王聰威之《複島》
4.15~5.6,王文興之《家變》
2.18.2013~3.11.2013,甘耀明之《殺鬼》
1.07.2013~1.28.2013,舞鶴之《亂迷》
11.26.2012~12.17.2012,巴代之《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
9.24.2012~10.15.2012,駱以軍之《月球姓氏》
12.12.2011~1.2.2012,童偉格《西北雨》(印刻出版)
10.17~11.7,陳映真《我的弟弟康雄》(洪範出版)
8.15~9.5,黎紫書《告別的年代》(聯經)
 

地點:小小書房 小小Café 
電話:2923-1925 
傳真:2923-1926 
smallidea2006@gmail.com 永和市復興街36號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
協辦單位:小小書房

小小生活文化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文文學座談2013  

一個人物的生命史、家族書寫

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或家庭的故事

它,埋藏、對映著

社會、歷史、生活的物質與心理現實處境

 

日常生活中的浮游庶民

各種矛盾折衝的幽微心靈

在外部現實與內在自我間

相互詰抗

 

拆解這無數的家族歷史

演繹、揭露

與我們共存的這塊土地種種

存在的複雜樣貌

 

對象&費用

1.  一般民眾全程12堂免費(需保證金1500元,缺課不超過1/4全額退費)

                  任選6堂,1000元,單堂200元            

2. 協會會員:全程(需保證金1500元,缺課不超過1/4全額退費)|單堂100 

3.可至小小書房繳交或匯款

   匯款帳戶|台灣土地銀行 永和分行 (銀行代碼005)049—001—15502─3
   匯款戶名|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
   轉帳後請來信或來電確認

 

時間:2013 04.12~07.05,每週五晚間7:30-9:00

地點:小小書房

新北市永和區復興街36號(頂溪捷運站1號出口右轉,涵洞右轉步行一分鐘)

 

報名方式:預約制

1. 網路線上報名 http://blog.roodo.com/smallidea

2. 來信至 smalllife2009@gmail.com 或 來電 02-29231925洽詢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

協辦單位:小小書房

贊助單位: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

 

講題|課綱|主講者

4/12(五) 

登月走夏──可疑的記憶、奇特的姓氏,父親與隔壁房間的旅人   主講:駱以軍

小說家駱以軍自《月球姓氏》開始,迥異於傳統長篇小說「全景式」的結構,採取碎片般的書寫,拼湊出關於「我」的一集體私域記憶,開啟特異的家族敘事:由此探問身世、探問外省第二代被標籤化與島國荒誕;探問記憶、真實與虛構;傷害、謊言與告白的主題,一路延伸而至《西夏旅館》。如此長期集中關注於特定主題的不斷繁衍,作家駱以軍的創作之路如何可能?是什麼樣的體驗(無體驗?)讓身為小說創作者的他如此著迷與執著?自小說隱喻中現身的作家又將會告訴我們什麼故事?

駱以軍|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畢業。曾獲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 長篇小說首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時報、聯合文學短篇小說相關獎項等。著有《臉之書》、《西夏旅館》、《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我愛羅》、《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降生十二星座》、《我們》、《遠方》、《遣悲懷》、《月球姓氏》、《第三個舞者》、《妻夢狗》、《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紅字團》;詩集:《棄的故事》。

 

4/19(五)

記憶的工地:駱以軍《月球姓氏》                               主講:楊佳嫻

駱以軍書寫外省族群歷史與記憶的代表作《月球姓氏》,以十數個具有對話、補充關係的章節組織而成。小說一部分是對於童年和青春的家庭記憶與校園生活,以及壓抑的情慾想像有所著墨外,不少篇章的主要視景設定在臺北,故而頗涉及台北都會的空間變遷;另一部分則沿長輩記憶,回溯在大陸上的生活、外省族群逃難來臺的情況,以及開放探親後,以為終於接續了渡海斷裂的過往時光,卻發現一切早已變調,成為一則充滿訕笑的寓言,多年的情懷竟與還鄉後的景觀接不上線了,記憶原來是個修修補補的工地──當然,歷史也是。

楊佳嫻|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任教於清華大學、台灣大學,研究以臺灣戰後文學與上海四十年代文化為主,尤其關注城市、族群、女性等議題。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瑪德蓮》,編有《臺灣成長小說選》、《青春無敵早點詩》(與鯨向海合編)。

 

4/26(五)

亂迷中的迷亂構句法──小說藝術「形式實驗」的必要             主講:舞  鶴 

過往在評論舞鶴作品時,大多集中於詮釋文本的「內容」,究竟是如何藉由離經嘲諷、戲耍文字,以揭露道德、體制的偽善虛妄為核心。

但對小說家舞鶴來說不管寫任何題材,「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他曾自述,「適當」不足以表達其對長篇小說的追求;既是創作,內容應該是「創作」;同時,跟內容同等重要的,是對於形式的「創作」。然而「形式」究竟如何創生「內容」?在《亂迷》創作歷程中,他是如何藉助小說形式與主題的表裡,演繹所要表達的內涵?舞鶴將親身說明他對小說創作與藝術表現的思索。 

舞  鶴|台灣台南人,當代台灣重要的小說家。作品深具原創性,開拓了台灣小說風格書寫的新頁。著有《悲傷》、《思索阿邦.卡露斯》、《十七歲之海》、《餘生》、《鬼兒與阿妖》、《舞鶴淡水》、《亂迷》(第一卷)。曾獲吳濁流文學獎、賴和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推薦獎、台北文學獎創作獎、東元獎台灣小說獎、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二○○○年最具影響力好書、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獎等。

《餘生》一書的法文版亦於二○一一年,由ACTES SUD出版公司出版。

 

5/03(五)

文字的陣列與硬蕊的書寫                                       主講:楊凱麟

舞鶴是台灣文學史上不能忽視的異質之聲,創作的特色除了狂放顛逆、迂迴嘲諷外,

風格化的書寫是舞鶴作品最主要的特異性。

基於對中文表達的深刻思索與實踐,舞鶴使得我們得以從主流語言的慣性中逃逸出來,創造出全新的文學經驗:一種「硬蕊書寫」所給予的強勢生命實踐。一場藉由「解析舞鶴作品」的實驗,嘗試展現其對中文語言所帶來的重大衝擊與閱讀體驗。 

楊凱麟|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場域與轉型研究所博士,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研究當代法國哲學,美學與文學評論。著有《分裂分析福柯》、《祖父的六抽小櫃-與台灣老東西相處的真實感動》,合譯《德勒茲論福柯》、《消失的美學》、《傅柯考》等。

 

5/11 (六)

人鬼神的世界:甘耀明論殺鬼體驗                             主講:甘耀明

小說家甘耀明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殺鬼》,敘說的是台灣日治時的皇民化運動二戰結束國民政府來台,到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期間一段傳奇故事。在戰爭貧困的逼臨下,在神秘純真的山林裡出現一名想要當野鬼的孩子。人、鬼、神共處的瑰麗世界,餵養了一個少年成長的所有歷程,並隱喻了台灣歷史中身分與認同的擺盪,見證了一塊土地蒼涼中的生命力。童真亢奮的筆觸描繪出的癲狂時代,是魔幻、是真實,抑或鄉野奇談?小說家將與讀者分享此書創作歷程的幽閉與神祕時刻。

甘耀明|東海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英所畢業。小說曾獲聯合報文學、林榮三、吳濁流文學獎等。多次入選年度小說選,二○○四年獲年度小說獎。著有小說集《神祕列車》、《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殺鬼》。曾任靜宜大學駐校作家。作品融入客語、文化及歷史,並與民間傳說、習俗編織為一篇篇魔幻寫實的鄉野傳奇,樹立新生代作家中的另翼風格。《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殺鬼》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獎。《殺鬼》亦獲台北國際書展大展獎、博客來年度華文創作之最獎。

 

5/17(五)

殺鬼弒神的魔幻書寫在台灣的意義與變貌?                     主講:戴冠民 

甘耀明的《殺鬼》中,「魔幻寫實」是一種「策略」,也標誌新世代創作的「特殊性」,繪製了台灣的「馬康多」卷軸。魔幻寫實在「跨國移動」、「文學知識」與「網路訊息」流動於不同「土壤」,「誘發」出在地語彙,變貌出台灣語境下具有魅力的人群多元寫真。

內容描繪日治時期的戰爭瘋狂、怪獸火車特攻隊、各種「番人」的形象與處境、錯置與誤識等等的魔幻場景,凝縮於「關牛窩」的異質空間,隱藏台灣歷史進程裡,人們在族群認同上轉換變形,進而顯露作者對於土地的關懷與態度。

戴冠民|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生。現職中學國文教師。專注研究台灣文學與現代小。發表與著有期刊論文:〈族群、世代的錄鬼簿──談甘耀明《殺鬼》之庶民認同混聲圖像〉、〈記/寄存於童話之匣的稗史安魂曲:論甘耀明土語境下的記憶.動物.身體〉、〈女性二二八小的抵抗與傷痕──以〈彩妝血祭〉、〈稻穗落土〉、〈夜琴〉為例〉、〈混血公主的背叛?論女性書寫中「陰性」於家族∕庭倫理的逃逸與爆〉等。

 

05/24(五)

巴代的魔幻與寫實.大巴六九部落發現之旅                     主講:陳芷凡 

這是一場大巴六九的發現之旅:第一站停駐於台灣原住民文學的發展脈絡,你將驚豔山有多高、海有多深的動人景致。第二站,走進卑南族的文化生命,這時你或能哼唱陳建年的音樂,親近卑南族傳統智慧,感覺巴代創作的母土與能量。接著,將進入重要的第三站:巴代的創作版圖。史料的骨幹,文學想像與部落經驗的基礎,「以文作史」的筆法,試圖讓讀者於正史之外,領略野史中關於部落、巫術、庶民文化的底蘊。巴代謹慎地根據文獻提出具挑戰性的觀點,實踐原民作家的當代角色。

陳芷凡|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近十年熱衷於原住民文學文化、史料的學習,喜與原住民友人凝視咖啡加高粱的漩渦,一個微笑,整個就栽了進去。主要研究與授課領域為台灣原住民文學與文化、清代台灣遊記、口傳文學與田野調查、民族誌書寫與影像研究、少數族裔文學比較研究等。

 

05/31(五)

一個「有故事的部落」                                          主講:   

小說家巴代說大巴六九部落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卑南族十個部落中擁有最多古謠與巫師,又有國際級的流行歌手,以及七本小說的聚落;卻也是平均教育程度相對低落的貧窮地區。他認為這個「有意思」的發展,一己之力或許難以道盡。但不論土地、管理權如何轉變更迭,與土地有關的部落生活點滴與記憶,應被挖掘保存或流傳。不能讓當時不允被載的,官方記錄碰觸不到的族群性靈,思想與文化核心永遠堙埋在林霧間。

巴代準備與讀者們講講故事,分享這些「有意思」的,卻鮮為人知的部落事。 

  代|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人(泰安村),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大學兼任講師。曾獲原住民文學獎、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等。著作 有長篇小說《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斯卡羅人》、《馬鐵路: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走過: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白鹿之愛》、短篇小說《薑路》,以及卑南研究專書:《Daramaw: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之巫覡文化》、《吟唱.祭儀: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之祭儀歌謠》二冊。 

 

6/07(五) 

《家變》的慢書創作與慢讀《家變》的美學                      主講:王文興

 

戰後台灣重要的現代主義小說家王文興的名言:「理想的讀者應該像一個理想的古典樂聽眾,不放過每一個音符(文字),甚至休止符(標點符號)。任何文學作品的讀者,理想的速度應該在每小時一千字上下,一天不超過二小時……」。這些話語深深響著一代的讀書人。這次他將親自帶著讀者一起慢讀咀嚼其經典《家變》小說中的文字。

一場講演的時間,依著「慢讀文字」的方法,絕無可能讀完這部經典作品,唯期待朋友們能藉此一起體驗:小說家「慢讀、慢書」的獨特美學理念與創作歷程。

王文興|福建人,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 Iowa City)小說創作班,獲藝術碩士學位。回國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擔任小說課程,提倡精讀;後於中文系任教,直到二○○五年退休。王文興為戰後台灣現代主義世代的關鍵人物之一,一九六○年代「橫向移植」西方美學理念的實踐者;曾與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其人其事,亦如其作品,已然成為台灣文學史的關鍵詞。著有《家變》、《十五篇小說》、《背海的人》等書。

 

6/14(五)

《家變》──「記憶」與「技藝」之書                           主講:洪珊慧

王文興的《家變》猶如一部記憶之書,細膩的生活紀事,隨書中情節的推衍,主角從廈門到台灣、搬徙至台北,五、六○年代的台北生活與街景,依文字栩栩呈現。他刻意以生活細節的文字擬真,營造台灣戰後初期的樣貌和社會氛圍,盡可能達到寫實的境界。除此,他在標點符號更有其創造意旨與意符的企圖,唯當時出版的技術性考量,已將一些特別的設計「標準」化。近年《家變》的手稿研究,讓我們理解作家為達到「視覺的影像效果」,在標點符號上嘗試藉由變體與圖像化的藝術表現,更窺得小說家在寫作最初的創造發想。

洪珊慧|清華大學中文碩士,中央大學中文博士,現為中央大學中文系專案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台灣文學、飲食文學與文化、文學影像記錄。曾參與王文興《尋找背海的人》傳記電影以及第13屆國家文藝獎得主王文興《小說聖徒》紀錄片之拍攝、企劃及文學資料研究工作。

 

6/28(五)

穿梭家族史與境域的地誌學:島中之島                         主講:王聰威

作家王聰威自言,這時期的他的小說喜歡探討空間如何形成,如何被認識。但這個空間不一定指的是實際上的空間,對他來說很大的部分指的是虛構,或僅憑認知得來的空間,作家稱作做「境域」,或說是結界、迷宮,具有神奇性,但同時必須也有邏輯性。

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故事空間?而小說中引入了鄉土感的家族史做為時間軸,時間從虛設的「境域」中流過,閱讀上產生不協調的虛實互見感受,究竟作者的意欲為何?作家王聰威將現場一一為大家說明他的小說機關,佈局與關懷。

王聰威|台大哲學系、藝術史研究所畢業。曾任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台灣明報周刊與FHM副總編輯;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作品重詩化語言運用與微物細節速寫、研於打造小說結構與敘述形式的可能,於新生代作家中具鮮明的個人風格。曾獲巫永福文學大獎、台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等,並得國藝會長篇小說創作補助、高雄文學創作獎助。著有《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

 

7/05(五)

浮游在記憶之海的蜃樓幻影,一個人的集體島                    主講:江盈佳

王聰威的《複島》乍看寫實地演繹了一個旗津地區的三代家族史故事,但顛倒的時序、夢境般的筆法,實則營造出一則幻境寓言。《複島》裡的〈奔喪〉、〈淡季〉、〈渡島〉、〈返鄉〉,故事主軸圍繞記憶、死亡的恆常存在;時間緩慢的運行和瑣碎的敘事風格,使得故事中的敘事時間彷彿遺失了歷史感,循環往復、躡足爬行縈繞於真實與虛假之間。同時,多重敘事觀點的移動,交錯出多線的故事,為《複島》這塊鄉土開啟一種以小見大的可能,標誌出和前行的鄉土作家截然不同的土地風貌。

江盈佳|畢業於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現就讀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為《王聰威作品研究》。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入選幼獅文藝youth秀等獎項。 

 

3. 講演時間內容簡表

 

週次

文學講題

講者

第一週

04.12

登月走夏──記憶中的父親奇特的姓氏與隔壁房間的旅人

駱以軍

第二週

04.19

 

記憶的工地:駱以軍《月球姓氏》

楊佳嫻

第三週

04.26

 

亂迷中的迷亂構句法──小說藝術「形式實驗」的必要

舞    鶴

第四週

05.03

 

文字的陣列與硬蕊的書寫

楊凱麟

第五週

05.11

 

人鬼神的世界:甘耀明論殺鬼體驗

甘耀明

第六週

05.17

 

殺鬼弒神的魔幻書寫在台灣的意義與變貌?

戴冠民

第七週

05.24

 

巴代的魔幻與寫實.大巴六九部落發現之旅

陳芷凡

第八週

05.31

 

一個「有故事的部落」

巴    代

第九週

06.07

《家變》的慢書創作與慢讀《家變》的美學

王文興

第十週

06.14

《家變》──記憶與技藝之書

洪珊慧

第十一週06.28

 

穿梭家族史與境域的地誌學:島中之島

王聰威

第十二週07.05

 

浮游在記憶之海的蜃樓幻影,一個人的集體島

江盈佳

 

 

小小生活文化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者調動通知

原17號(六)場次,由孫大川主講夏曼.藍波安,因講者時間異動,更換講者為林建享。現場將播映夏曼.藍波安紀錄片,趕緊報名呦!


場次調動通知:原11/25(五)從家變到背海二十年——王文興 主講:康來新,調至11/26(六)晚間七點半||
原12/16(五)因為海洋的召喚——夏曼.藍波安  主講:林建享調至12/17(六)晚間七點半

轉自吳明益臉書:明益為了明天的這一場座談,在臉書上po了將切入的角度與思索。特別徵得他的同意,轉載於此。



【塞佛特與聶魯達】

 

明天我請了張鐵志到課堂上演講「台灣的搖滾樂史」,相信會是我很愉快的當學生的半天。接著在周四我得搭最晚的一班車回台北,因為周五晚上八點到十點在永和的「小小書房」有一場關於宋澤萊小說的演講,有興趣的朋友或可單場報名,只是這是一場付費的講座。而隔天一早我就要直奔阿塱壹,帶創作營的活動。

1992年我從大學畢業,去南台灣當兵,當兵時寫了一系列小說,之後寄給宋澤萊老師編的《台灣新文學》。有一天我突然接到小說家的電話,隨即他在電話裡跟我上了一堂小說課,然後說,盡量把你的小說寄來吧,十萬字我也會登。

事實上十幾年來,我和宋澤萊老師一共只見面三次,我並不真的認識他。唯一感覺到的是,在生命力、意志力,或創造力上,或許都可以用「強悍堅韌」來形容。

2003年他曾寫過一篇評論塞佛特(Jaroslav Seifert,1901-1986) 與聶魯達(Pablo Neruda,1904-1973)的文章,裡頭提到,兩位詩人都對共產主義一往情深。塞佛特在二十歲建立了捷克共產黨,卻在1948年後打成布爾喬亞階級,文章受到封鎖長達二十年之久。1968年俄國怕捷克走上自由之途,遂聯合五國派兵占領捷克,就是知名的「布拉格之春」事件。塞佛特因此以詩歌詠布拉格抵抗俄共,成為布拉格的聲音。

相對地,聶魯達則一生平順,備受讚譽。但在他的《回憶錄》裡,幾乎以共產黨的喜惡為喜惡,貶低論敵,幾乎從未曾對共產主義提出反省。宋澤萊說,他年輕時深深喜愛過聶魯達的詩,但後來卻認為聶魯達在共產世界中,似乎「愈得意愈遲鈍」。

那篇文章的最後一段,宋澤萊老師這麼寫著:「我寧願回到塞佛特的直觀和見地來,他認為活到了七十、八十幾歲並沒有發現人間有什麼天堂,有的只是眼淚和悲傷,他唯一能把握的是更加的愛布拉格和女人,如是簡單而已。他彷彿回到聖經裡的世界觀,認為人間只是流刑地而已。到他死為止最令他擔憂的事是:獨裁者把人民置於鞭打之下。」

在台北的文學圈子裡,少有人真的接觸過宋澤萊老師。我在剛上研究所的時候,多半投稿到他主編的《台灣e文藝》,這個雜誌的寫作者組成了「台灣新本土社」,常常用email跟宋澤萊老師談文學的問題。他是我見過治學最勤,回信細膩到如寫論文的人。我往往像一個旁觀者一樣看著那些討論的mail,思考著這位小說家的思考,因此至今仍有部分信件存在我的電腦裡頭。

現在想想,彼時的宋澤萊老師大概剛跨過五十歲,聶魯達在台北文藝青年的價值觀裡,聲名應該遠遠超過塞佛特。而在那篇評論塞佛特與聶魯達的短文中,宋澤萊老師用這樣兩句話做為收尾:

「我如是摒棄聶魯達而就塞佛特,也說明我不再年輕了。但是真正看得懂詩並不一定只限於年輕的時候。」

星期五晚上,我想從這裡談起。

(照片為塞佛特,取自http://www.topzine.cz/wp-content/uploads/2010/08/seifert.jpg)

------------------------------------------------

為了這個島嶼的山,海與河,及每一吋
土地
為了這個島嶼的根、源與命,及每一段
歷史
為了這個島嶼的心、人與美,及每一縷
靈魂
他們無畏地寫,不知倦地寫
讓字句結晶,讓現實與想像相遇,結厚實的果
十二堂課,十二個作家
我們閱讀的不只是紙頁與詞語
是一頁頁,一頁頁
腳下土地的故事,生命,與思索


沙貓貓說:猶記得去年,亦是初秋,小小協會規劃了文學三代大師的座談,受到許多喜愛文學創作、閱讀朋友的熱烈歡迎。由橫跨三代的作家,親身談及他們的創作、生活及方法,屬無法再重現的夢幻課程。今年,有感於自身,以及身邊讀者,對於台灣文學的陌生,協會在文學這塊領域,再度規劃了十二堂「給入門者」的台灣文學課。

所謂的入門課程,意指這是一門導覽性的課程。我們為每一位作家,邀請到一位專精研究的學者,針對作家的生平、創作歷程、作品特色,做縱覽介紹,以能夠讓每一位想要進入台灣文學閱讀的讀者,都有對於該作家作品基礎的認識與概念。十二週的課程,無法涵蓋豐富的台灣文學全貌,期望這次的課程,只是一個開端,未來能夠一年又一年地持之以恆,邀請你與我們一同開始。

作家&講者、講綱,請詳閱全文說明。

時間,對象&費用
時間:9.30~12.16,每週五晚間8:00~10:00
費用:
1. 一般民眾:全程12堂,1500元,單堂200元
任選6堂,1000元
2. 協會會員:免費(須收保證金1000元,缺課不超過3堂退還)|單堂100元
3.可至小小書房繳交或匯款
匯款帳戶|台灣土地銀行 永和分行 (銀行代碼005)049—001—15502─3
匯款戶名|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 
轉帳後請來信或來電確認

報名方式:須事先預約 
1. 網路線上報名 http://blog.roodo.com/smallidea
2. 來信至 smalllife2009@gmail.com 或 來電 02-29231925洽詢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
協辦單位:小小書房
贊助單位: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
 

計畫緣起
台灣現代文學的源流,最長不過七、八十年的時間,在文壇的遞變上,亦有過繁花盛開、創作與評論皆呈現爆炸的時代——然而,隨著時代的轉變,迄今,無論是現代主義風潮或者鄉土文學論戰,都與現今的一般讀者相距甚遠。由於基礎國語文教育對於「文學」引介有諸多意識形態的爭論,加上藝文媒體環境的改變,隨著網路世代崛起、訊息量達崩潰的當下台灣,半個世紀多過去,一般讀者在「隨手可得」的資訊之海裡,對於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以筆耕耘的作家作品,認識的、知道的並未比過往更多。當學院裡,「台灣文學」儼然成為一門專精的學科時,普遍大眾卻因為缺乏推薦與導讀,對這些被國內外學者所認可的、「重要的」台灣作家感到陌生,顯少聽聞,遑論閱讀過其一、二的作品。

「給入門者的台灣文學課」是特別為一般讀者設計的導讀課程,以創作時間、作品風格為兩股軸線,選擇在台灣文壇上重要的十二位小說家,邀請對這些作家有專精研究的學者、評論家,為讀者導覽、解說這些小說家的創作歷程、作品風格,以及閱讀方法。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新北市永和區復興街36號)
tel: 29231925 fax:29231926
 
講題|講者|講綱

9/30(五)台灣大河小說的開創者——鍾肇政 主講:錢鴻鈞

評論家葉石濤稱讚台灣三部曲是「一部民族史詩的風格,一卷本省人民悲歡離合多采多姿的敘事詩;闡釋民族和土地絕對不得割裂的思想」,作為台灣大河小說的開拓者鍾肇政,其作品呈現了被壓者的歷史現實,反映時代與社會蛻變的歷史軌跡。此講簡述鍾肇政之成長與創作歷程,與他作為台灣大河小說開拓者之性格與歷史上之關聯性。

錢鴻鈞|清華大學物理博士畢業。著有《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兩冊,與莊紫蓉合編《鍾肇政全集》38冊。現居埔里,愛好腳踏車環島、電影、古典音樂、口琴自娛。二○○三年任教於真理大學,現為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10/7(五)一個人的田園——陳冠學 主講:唐捐

詩可以批評人生,寓言經常針砭現實。陳冠學將憤世疾邪之意,寄託於田園,以美好的草木蟲鳥表現內心的自在。他筆下的田園,既建立在紮實的經驗基礎之上,又來自胸中豐富的涵養、理念與知識。因此,既真且幻,似是可以分享的,卻又是獨得的。因此,這是一個「人」的田園,也是「一個人」的田園。本講將以《田園之秋》為主,分析陳冠學作為一個現代隱士的深刻內蘊。同時還將介紹他的散文藝術,如何在看似率爾隨意之中,流露美好的性靈與風神。

唐捐|本名劉正忠,台灣大學文學博士,創作兼及詩及散文兩類,曾獲梁實秋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等。著有詩集《意氣草》、《暗中》、《無血的大戮》,散文集《大規模的沉默》,論述《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並編有《台灣軍旅文選》、《當代文學讀本》等書。現為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台灣詩學主編。

10/14(五)左翼知識份子的憂鬱生產——郭松棻 主講:簡義明

以郭松棻不同時期對魯迅的解讀與詮釋,作為理解作家精神史發展與辯證的主要切入點。一九七○年代保釣青年郭松棻,此時致意的魯迅,是反傳統與介入社會的形象。一九八○年代中期郭松棻轉入小說創作後,逐漸走向徹底的現代主義精神,描述海外知識份子心靈的小說,都可看見魯迅對他的精神召喚。然而,他對魯迅與自己最終的認知,卻是導向「不為誰為何而寫」的理解,抗拒粗暴的理論納編與意識型態框架。「寫作者」應該、也必然是精神國度中永恆的「異鄉人」。

簡義明|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曾為Fulbright 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自然書寫與生態論述、保釣世代文學與思潮、現代散文、文學與電影。著有《書寫郭松棻:一個沒有位置和定義的寫作者》(博士論文)、〈當代台灣自然寫作(1981-2000)的危機論述與論述危機〉等論文。偶爾會寫些音樂與藝術評論,現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10/21(五)表象與內在,現實與幻境的交織——七等生 主講:廖淑芳

七等生的創作擅長以男女情愛的經驗模式,映射曲折複雜的人倫互動與道德難題。往往從非常細微平常的日常題材,努力揭示表象之外的內在真實,藉此返照現實的荒謬與個體精神的缺無。七等生作品反權威的精神與原創的特異形式與獨白語言,曾在一九六、七○年代引起爭議,卻也被公認最能反映時代氛圍的代表性作家。同時,他為台灣文學經營出一個「隱遁者」的人格典型,為台灣開創出兼具哲學與詩意的一片特殊文學風景。本講題以「七等生」的誕生及其與時代的關係。

廖淑芳|清大中文系博士。著有《七等生文體研究》《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七等生文學現實為核心》等碩博論及戰後台灣小說相關論文十數篇。專長為戰後台灣小說、現代主義文學、當代文學理論等。曾獲府城文學獎、竹塹文學獎等文學評論獎項。目前任教成大台灣文學系。

10/28 (五)從絕望的深淵生出力量──李喬 主講:許素蘭

從小在貧窮荒村備受屈辱的環境中成長,李喬很早就體認出生命的侷限與極限,以及人之做為生命體的無可奈何。李喬是一個不輕易向命運低頭的人,在體認生命之侷限與極限的同時,從陰闇的生命底層,也激發出火焰般、熾烈的生命力量,他的「滅絕論」,本質上是一種「絕望」之後的「生存反抗」。李喬將他的思想、生命情態、對宇宙命運的看法呈露在作品中,那是一幅幅複雜繁富的生命圖像,蘊涵著李喬數十年來,追尋生命答案的企求與歷程。

許素蘭|曾任真理大學台文系、靜宜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著有《昔日之境──許素蘭文學評論集》、《文學與心靈對話》(評論、散文合集)、《冰山底下的大水河──鄭清文短篇小說研究》(碩士論文)、《給大地寫家書──李喬傳》,及未結集單篇論文二十多篇。目前任職國立台灣文學館。

11/4(五)弱者的觀察者——鄭清文 主講:鄭谷苑

鄭清文語言風格冷靜平淡,但卻擅於透過人的內心生活,呈現時代、社會轉變所給予人的制約與反應,顯現深層心理的複雜情緒與糾葛,寫作的內容包含短篇小說、長篇小說、童話、評論等等,寫作的主題多元,時間方面,也從日治時代寫到現今台灣社會的人生百態。此講主要是要從鄭清文的人生歷程,來討論他的作品。無論是鄭清文的讀者,或是對台灣近代文學演變有興趣的人,相信都可以在這次的討論中,找到共鳴。

鄭谷苑|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心理學博士,從事心理語言學方面的研究。喜歡討論雙語歷程,多語言比較,以及語言與演化等問題。譯有《健全的社會》(志文),《追蹤亞當夏娃》(遠流,合譯)等書。著有《走出峽地》(麥田)。從來愛好文學,平日認真閱讀小說與看電影。現任教於中原大學心理系。

11/11(五) 在現實「荒原」裡跨界尋走——施叔青 主講:楊翠
施叔青的小說,向來具有多重跨界的意涵,在現代與傳統、現實與想像、繁華與荒蕪、慾望與苦悶之間遊走,在現實的荒原中,尋找生命可以自我安置的所在。包含幾個重要空間,鹿港、紐約、香港。早期作品,擅以現代主義手法,書寫鄉土傳奇,演義鄉俗人物的生命故事。其後,1977年赴香港,書寫「香港三部曲」,深入刻劃城市的繁華與荒涼,同時也是一則深刻的歷史寓言。1994年返台定居,更以小說尋找返鄉之路,「台灣三部曲」是施叔青跨界尋走的出發地,也是她的歸著點。

楊翠|1962年生,台中人。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自立晚報》副刊編輯、《自立週報》全台新聞主編、《台灣文藝》執行主編、台中縣社區公民大學執行委員、「國家藝術基金會」董事。目前為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賴和文教基金會」董事。研究領域包含台灣文學、台灣婦女史、性別研究。著有散文集《最初的晚霞》、學術論文《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及原住民文學、女性文學相關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11/18(五) 文學,政治,意識形態與人間——陳映真 主講:趙剛

一九六○、七○年代,陳映真的作品及思想,深深影響當時的文學青年及知識分子。一九八五年創辦《人間》雜誌,開創台灣報導文學雜誌的先河,因其關懷邊緣族群、為弱小者發聲,一九八○年代的台灣面臨時代鉅變的轉折點上,形成一股「社會改革」的新力量。透過對作家、文本以及歷史這三個維度的交錯,深入閱讀陳映真小說。閱讀陳映真的經驗應是在思想、文學與歷史的交會之處的閱讀。他是一個小說家,但也是一個歷史書寫者與面對真實困擾著他的問題的思考者。

趙剛|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委,著有《小心國家族:批判的社運,社運的批判》 
(唐山)、《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台社)、《頭目哈古》(聯經)、《四海困窮:戰雲下的證詞》(台社) 等書。譯著《法國1968──終結的開始》,現為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


11/26(六)從家變到背海二十年——王文興 主講:康來新 7:30pm

戰後台灣現代主義世代的關鍵人物之一的王文興,高中時便志於寫作。專業養成主要還是來自眾所周知的台大外文系,同仁刊物如《現代文學》,諸如此類的人與事,莫不已然成為台灣文學史的關鍵詞。此一九六○年代「橫向移植」於西方的美學理念與實踐,至一九七○年代左翼色彩的「鄉土文學」論戰中遭到嚴厲批判,終則「和解」了之。兩造功過經時間距離與學術研究而大致定論。簡言之,戒嚴文化下的「現代主義」其實並非「逃避主義」,彼等書寫外省族群的離散真實值得「經典」視之。

康來新|主編台灣文學之書有:《王文興的心靈世界》、《陳映真的心靈世界》、劉吶鷗全集、劉吶鷗全集增補集、二○○五劉吶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王文興新世紀讀本一、二(出版中)。古典文學論著為:《晚清小說理論研究》、《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失去的大觀園》等。現為中央大學紅學研究室主持人、中文系教授。

12/2(五)靈視者預言下的台灣現實——宋澤萊 主講:吳明益

宋澤萊大學時期的作品受現代主義影響,著重描繪個人內心世界,一九七八年陸續發表「打牛湳村」系列的鄉土小說,成為一九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末期的代表性作家,自此創作的觸角伸及台灣農村以及城鎮、思想變遷的關注上。這次課程選擇宋澤萊的寫實作與魔幻寫實作品做為對照,並藉此談論臺灣小說在二十年間的微妙發展,以及寫實與魔幻寫實的差異。藉由討論這樣的寫作手法的內涵與寓義,觀看小說家如何呈現出時代的風景。

吳明益|曾兩度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並獲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金石堂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書、聯合報小說大獎等等。著有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論文集《以書寫解放自然》。現為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12/9(五)如何本土又現代?——舞鶴 主講:謝肇楨

舞鶴是台灣文學史上不能忽視的異質之聲。此講聚焦在《悲傷》、《餘生》兩個文本之中,解析舞鶴創作的特色與奧義,體會異質書寫的美妙。從「性」和「政治」作為切入視角,解讀舞鶴創作的狂放顛逆、迂迴嘲諷、戲耍文字,亦將闡釋小說中屢屢揭露道德、體制的偽善與虛妄。詳述楊照、李奭學、王德威等學者的詮釋觀點,在本土文學脈絡中,舞鶴小說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內心獨白與意識流的現代小說技巧形塑了舞鶴作品的特異風貌。

謝肇禎|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班學生。著有《群慾亂舞—舞鶴小說中的性政治》。發表論文有:〈地平線上的幻影—淺談翁鬧小說的特質〉、〈放屎百姓放屎命—論蔡秋桐作品的反殖民精神〉、〈瘋狂切片-論《陳春天》的傷痛經驗〉、〈迷魅地圖-窺探王惠強《原慾》的露淫風景〉、〈曝曬生命史-閱讀振鴻的《肉身寒單》〉等。

12/17(六)因為海洋的召喚——夏曼.藍波安   主講:林建享 7:30pm

夏曼.藍波安返回蘭嶼的唯一理由,就是要成為一個真正的達悟人。他必須學習像他父親或祖父一樣的思考、一樣的勞動、一樣的生產,他的肌肉和皮膚以及所有的感覺官能,都要能適應海洋環境所給出的挑戰。這是一種近乎宗教的抉擇,顯示自己必須徹底放棄都市養成的習慣、思維和身上多餘的贅肉,回到人原初不仰賴任何東西、僅依靠自己本能的力量去生活的狀態,能徒手生產,表示自己是自然人也是自由人,是人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品質的唯一方式。

林建享|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曾擔任多面向藝術工作室攝影師 導演 企編 製作人、自由編導 / 製作人、 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兼任講師、行政院文建會中辦歷史建築修復紀錄片審查委員、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電視甄選暨審議委員、教育部技職校院人才培育計畫 - 文化創意與數位服務領域審議委員、私立中洲技術學院視覺傳達學系兼任講師、第六屆夢想資助計畫評審委員、國立清華大學清華書院社會探索專題兼任講師等。現任我們工作室有限公司負責人、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兼任講師、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監事、財團法人原住民文化事業基金會審查委員、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顧問。 


文章標籤

小小生活文化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