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物的生命史、家族書寫
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或家庭的故事
它,埋藏、對映著
社會、歷史、生活的物質與心理現實處境
日常生活中的浮游庶民
各種矛盾折衝的幽微心靈
在外部現實與內在自我間
相互詰抗
拆解這無數的家族歷史
演繹、揭露
與我們共存的這塊土地種種
存在的複雜樣貌
對象&費用
1. 一般民眾:全程12堂免費(需繳保證金1500元,缺課不超過1/4全額退費)
任選6堂,1000元,單堂200元
2. 協會會員:全程免費(需收保證金1500元,缺課不超過1/4全額退費)|單堂100元
3.可至小小書房繳交或匯款
匯款帳戶|台灣土地銀行 永和分行 (銀行代碼005)049—001—15502─3
匯款戶名|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
轉帳後請來信或來電確認
時間:2013 04.12~07.05,每週五晚間7:30-9:00
地點:小小書房
新北市永和區復興街36號(頂溪捷運站1號出口右轉,涵洞右轉步行一分鐘)
報名方式:預約制
1. 網路線上報名 http://blog.roodo.com/smallidea
2. 來信至 smalllife2009@gmail.com 或 來電 02-29231925洽詢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
協辦單位:小小書房
贊助單位: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
講題|課綱|主講者
4/12(五)
登月走夏──可疑的記憶、奇特的姓氏,父親與隔壁房間的旅人 主講:駱以軍
小說家駱以軍自《月球姓氏》開始,迥異於傳統長篇小說「全景式」的結構,採取碎片般的書寫,拼湊出關於「我」的一集體私域記憶,開啟特異的家族敘事:由此探問身世、探問外省第二代被標籤化與島國荒誕;探問記憶、真實與虛構;傷害、謊言與告白的主題,一路延伸而至《西夏旅館》。如此長期集中關注於特定主題的不斷繁衍,作家駱以軍的創作之路如何可能?是什麼樣的體驗(無體驗?)讓身為小說創作者的他如此著迷與執著?自小說隱喻中現身的作家又將會告訴我們什麼故事?
駱以軍|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畢業。曾獲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 長篇小說首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時報、聯合文學短篇小說相關獎項等。著有《臉之書》、《西夏旅館》、《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我愛羅》、《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降生十二星座》、《我們》、《遠方》、《遣悲懷》、《月球姓氏》、《第三個舞者》、《妻夢狗》、《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紅字團》;詩集:《棄的故事》。
4/19(五)
記憶的工地:駱以軍《月球姓氏》 主講:楊佳嫻
駱以軍書寫外省族群歷史與記憶的代表作《月球姓氏》,以十數個具有對話、補充關係的章節組織而成。小說一部分是對於童年和青春的家庭記憶與校園生活,以及壓抑的情慾想像有所著墨外,不少篇章的主要視景設定在臺北,故而頗涉及台北都會的空間變遷;另一部分則沿長輩記憶,回溯在大陸上的生活、外省族群逃難來臺的情況,以及開放探親後,以為終於接續了渡海斷裂的過往時光,卻發現一切早已變調,成為一則充滿訕笑的寓言,多年的情懷竟與還鄉後的景觀接不上線了,記憶原來是個修修補補的工地──當然,歷史也是。
楊佳嫻|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任教於清華大學、台灣大學,研究以臺灣戰後文學與上海四十年代文化為主,尤其關注城市、族群、女性等議題。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瑪德蓮》,編有《臺灣成長小說選》、《青春無敵早點詩》(與鯨向海合編)。
4/26(五)
亂迷中的迷亂構句法──小說藝術「形式實驗」的必要 主講:舞 鶴
過往在評論舞鶴作品時,大多集中於詮釋文本的「內容」,究竟是如何藉由離經嘲諷、戲耍文字,以揭露道德、體制的偽善虛妄為核心。
但對小說家舞鶴來說不管寫任何題材,「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他曾自述,「適當」不足以表達其對長篇小說的追求;既是創作,內容應該是「創作」;同時,跟內容同等重要的,是對於形式的「創作」。然而「形式」究竟如何創生「內容」?在《亂迷》創作歷程中,他是如何藉助小說形式與主題的表裡,演繹所要表達的內涵?舞鶴將親身說明他對小說創作與藝術表現的思索。
舞 鶴|台灣台南人,當代台灣重要的小說家。作品深具原創性,開拓了台灣小說風格書寫的新頁。著有《悲傷》、《思索阿邦.卡露斯》、《十七歲之海》、《餘生》、《鬼兒與阿妖》、《舞鶴淡水》、《亂迷》(第一卷)。曾獲吳濁流文學獎、賴和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推薦獎、台北文學獎創作獎、東元獎台灣小說獎、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二○○○年最具影響力好書、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獎等。
《餘生》一書的法文版亦於二○一一年,由ACTES SUD出版公司出版。
5/03(五)
文字的陣列與硬蕊的書寫 主講:楊凱麟
舞鶴是台灣文學史上不能忽視的異質之聲,創作的特色除了狂放顛逆、迂迴嘲諷外,
風格化的書寫是舞鶴作品最主要的特異性。
基於對中文表達的深刻思索與實踐,舞鶴使得我們得以從主流語言的慣性中逃逸出來,創造出全新的文學經驗:一種「硬蕊書寫」所給予的強勢生命實踐。一場藉由「解析舞鶴作品」的實驗,嘗試展現其對中文語言所帶來的重大衝擊與閱讀體驗。
楊凱麟|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場域與轉型研究所博士,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研究當代法國哲學,美學與文學評論。著有《分裂分析福柯》、《祖父的六抽小櫃-與台灣老東西相處的真實感動》,合譯《德勒茲論福柯》、《消失的美學》、《傅柯考》等。
5/11 (六)
人鬼神的世界:甘耀明論殺鬼體驗 主講:甘耀明
小說家甘耀明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殺鬼》,敘說的是台灣日治時的皇民化運動,二戰結束國民政府來台,到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期間一段傳奇故事。在戰爭貧困的逼臨下,在神秘純真的山林裡出現一名想要當野鬼的孩子。人、鬼、神共處的瑰麗世界,餵養了一個少年成長的所有歷程,並隱喻了台灣歷史中身分與認同的擺盪,見證了一塊土地蒼涼中的生命力。童真亢奮的筆觸描繪出的癲狂時代,是魔幻、是真實,抑或鄉野奇談?小說家將與讀者分享此書創作歷程的幽閉與神祕時刻。
甘耀明|東海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英所畢業。小說曾獲聯合報文學、林榮三、吳濁流文學獎等。多次入選年度小說選,二○○四年獲年度小說獎。著有小說集《神祕列車》、《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殺鬼》。曾任靜宜大學駐校作家。作品融入客語、文化及歷史,並與民間傳說、習俗編織為一篇篇魔幻寫實的鄉野傳奇,樹立新生代作家中的另翼風格。《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殺鬼》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獎。《殺鬼》亦獲台北國際書展大展獎、博客來年度華文創作之最獎。
5/17(五)
殺鬼弒神的魔幻書寫在台灣的意義與變貌? 主講:戴冠民
甘耀明的《殺鬼》中,「魔幻寫實」是一種「策略」,也標誌新世代創作的「特殊性」,繪製了台灣的「馬康多」卷軸。魔幻寫實在「跨國移動」、「文學知識」與「網路訊息」流動於不同「土壤」,「誘發」出在地語彙,變貌出台灣語境下具有魅力的人群多元寫真。
內容描繪日治時期的戰爭瘋狂、怪獸火車特攻隊、各種「番人」的形象與處境、錯置與誤識等等的魔幻場景,凝縮於「關牛窩」的異質空間,隱藏台灣歷史進程裡,人們在族群認同上轉換變形,進而顯露作者對於土地的關懷與態度。
戴冠民|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生。現職中學國文教師。專注研究台灣文學與現代小說。發表與著有期刊論文:〈族群、世代的錄鬼簿──談甘耀明《殺鬼》之庶民認同混聲圖像〉、〈記/寄存於童話之匣的稗史安魂曲:論甘耀明鄉土語境下的記憶.動物.身體〉、〈女性二二八小說的抵抗與傷痕──以〈彩妝血祭〉、〈稻穗落土〉、〈夜琴〉為例〉、〈混血公主的背叛?論女性書寫中「陰性」於家族∕庭倫理的逃逸與內爆〉等。
05/24(五)
巴代的魔幻與寫實.大巴六九部落發現之旅 主講:陳芷凡
這是一場大巴六九的發現之旅:第一站停駐於台灣原住民文學的發展脈絡,你將驚豔山有多高、海有多深的動人景致。第二站,走進卑南族的文化生命,這時你或能哼唱陳建年的音樂,親近卑南族傳統智慧,感覺巴代創作的母土與能量。接著,將進入重要的第三站:巴代的創作版圖。史料的骨幹,文學想像與部落經驗的基礎,「以文作史」的筆法,試圖讓讀者於正史之外,領略野史中關於部落、巫術、庶民文化的底蘊。巴代謹慎地根據文獻提出具挑戰性的觀點,實踐原民作家的當代角色。
陳芷凡|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近十年熱衷於原住民文學文化、史料的學習,喜與原住民友人凝視咖啡加高粱的漩渦,一個微笑,整個就栽了進去。主要研究與授課領域為台灣原住民文學與文化、清代台灣遊記、口傳文學與田野調查、民族誌書寫與影像研究、少數族裔文學比較研究等。
05/31(五)
一個「有故事的部落」 主講:巴 代
小說家巴代說大巴六九部落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卑南族十個部落中擁有最多古謠與巫師,又有國際級的流行歌手,以及七本小說的聚落;卻也是平均教育程度相對低落的貧窮地區。他認為這個「有意思」的發展,一己之力或許難以道盡。但不論土地、管理權如何轉變更迭,與土地有關的部落生活點滴與記憶,應被挖掘保存或流傳。不能讓當時不允被載的,官方記錄碰觸不到的族群性靈,思想與文化核心永遠堙埋在林霧間。
巴代準備與讀者們講講故事,分享這些「有意思」的,卻鮮為人知的部落事。
巴 代|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人(泰安村),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大學兼任講師。曾獲原住民文學獎、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等。著作 有長篇小說《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斯卡羅人》、《馬鐵路: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走過: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白鹿之愛》、短篇小說《薑路》,以及卑南研究專書:《Daramaw: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之巫覡文化》、《吟唱.祭儀: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之祭儀歌謠》二冊。
6/07(五)
《家變》的慢書創作與慢讀《家變》的美學 主講:王文興
戰後台灣重要的現代主義小說家王文興的名言:「理想的讀者應該像一個理想的古典樂聽眾,不放過每一個音符(文字),甚至休止符(標點符號)。任何文學作品的讀者,理想的速度應該在每小時一千字上下,一天不超過二小時……」。這些話語深深響著一代的讀書人。這次他將親自帶著讀者一起慢讀咀嚼其經典《家變》小說中的文字。
一場講演的時間,依著「慢讀文字」的方法,絕無可能讀完這部經典作品,唯期待朋友們能藉此一起體驗:小說家「慢讀、慢書」的獨特美學理念與創作歷程。
王文興|福建人,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 Iowa City)小說創作班,獲藝術碩士學位。回國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擔任小說課程,提倡精讀;後於中文系任教,直到二○○五年退休。王文興為戰後台灣現代主義世代的關鍵人物之一,一九六○年代「橫向移植」西方美學理念的實踐者;曾與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其人其事,亦如其作品,已然成為台灣文學史的關鍵詞。著有《家變》、《十五篇小說》、《背海的人》等書。
6/14(五)
《家變》──「記憶」與「技藝」之書 主講:洪珊慧
王文興的《家變》猶如一部記憶之書,細膩的生活紀事,隨書中情節的推衍,主角從廈門到台灣、搬徙至台北,五、六○年代的台北生活與街景,依文字栩栩呈現。他刻意以生活細節的文字擬真,營造台灣戰後初期的樣貌和社會氛圍,盡可能達到寫實的境界。除此,他在標點符號更有其創造意旨與意符的企圖,唯當時出版的技術性考量,已將一些特別的設計「標準」化。近年《家變》的手稿研究,讓我們理解作家為達到「視覺的影像效果」,在標點符號上嘗試藉由變體與圖像化的藝術表現,更窺得小說家在寫作最初的創造發想。
洪珊慧|清華大學中文碩士,中央大學中文博士,現為中央大學中文系專案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台灣文學、飲食文學與文化、文學影像記錄。曾參與王文興《尋找背海的人》傳記電影以及第13屆國家文藝獎得主王文興《小說聖徒》紀錄片之拍攝、企劃及文學資料研究工作。
6/28(五)
穿梭家族史與境域的地誌學:島中之島 主講:王聰威
作家王聰威自言,這時期的他的小說喜歡探討空間如何形成,如何被認識。但這個空間不一定指的是實際上的空間,對他來說很大的部分指的是虛構,或僅憑認知得來的空間,作家稱作做「境域」,或說是結界、迷宮,具有神奇性,但同時必須也有邏輯性。
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故事空間?而小說中引入了鄉土感的家族史做為時間軸,時間從虛設的「境域」中流過,閱讀上產生不協調的虛實互見感受,究竟作者的意欲為何?作家王聰威將現場一一為大家說明他的小說機關,佈局與關懷。
王聰威|台大哲學系、藝術史研究所畢業。曾任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台灣明報周刊與FHM副總編輯;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作品重詩化語言運用與微物細節速寫、研於打造小說結構與敘述形式的可能,於新生代作家中具鮮明的個人風格。曾獲巫永福文學大獎、台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等,並得國藝會長篇小說創作補助、高雄文學創作獎助。著有《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
7/05(五)
浮游在記憶之海的蜃樓幻影,一個人的集體島 主講:江盈佳
王聰威的《複島》乍看寫實地演繹了一個旗津地區的三代家族史故事,但顛倒的時序、夢境般的筆法,實則營造出一則幻境寓言。《複島》裡的〈奔喪〉、〈淡季〉、〈渡島〉、〈返鄉〉,故事主軸圍繞記憶、死亡的恆常存在;時間緩慢的運行和瑣碎的敘事風格,使得故事中的敘事時間彷彿遺失了歷史感,循環往復、躡足爬行縈繞於真實與虛假之間。同時,多重敘事觀點的移動,交錯出多線的故事,為《複島》這塊鄉土開啟一種以小見大的可能,標誌出和前行的鄉土作家截然不同的土地風貌。
江盈佳|畢業於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現就讀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為《王聰威作品研究》。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入選幼獅文藝youth秀等獎項。
3. 講演時間內容簡表:
週次
|
文學講題
|
講者
|
第一週
04.12
|
登月走夏──記憶中的父親,奇特的姓氏與隔壁房間的旅人
|
駱以軍
|
第二週
04.19
|
記憶的工地:駱以軍《月球姓氏》
|
楊佳嫻
|
第三週
04.26
|
亂迷中的迷亂構句法──小說藝術「形式實驗」的必要
|
舞 鶴
|
第四週
05.03
|
文字的陣列與硬蕊的書寫
|
楊凱麟
|
第五週
05.11
|
人鬼神的世界:甘耀明論殺鬼體驗
|
甘耀明
|
第六週
05.17
|
殺鬼弒神的魔幻書寫在台灣的意義與變貌?
|
戴冠民
|
第七週
05.24
|
巴代的魔幻與寫實.大巴六九部落發現之旅
|
陳芷凡
|
第八週
05.31
|
一個「有故事的部落」
|
巴 代
|
第九週
06.07
|
《家變》的慢書創作與慢讀《家變》的美學
|
王文興
|
第十週
06.14
|
《家變》──記憶與技藝之書
|
洪珊慧
|
第十一週06.28
|
穿梭家族史與境域的地誌學:島中之島
|
王聰威
|
第十二週07.05
|
浮游在記憶之海的蜃樓幻影,一個人的集體島
|
江盈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