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微熱的天,不斷滴著汗的額頭,拉扯的衣領逼我停下機車,拔下鑰匙往冰涼的場所大步前進,按下上面寫著銀色字體的日文歡迎光臨。捏著三皇三家的菜單,直接脫口而出的泡沫紅茶,七百五十容量的液體馬上讓身體的毛細孔慢慢的滲緊,加上直逼十九度的空氣,彷彿置身在豔陽天的海中,暢快無比。進行消暑動作的同時,看到往來的人不斷跑向二樓,心想,不如也跟著往上一瞧。

原來這棟房屋屬於複合式功能的建築,抱以咖啡廳與書店的結合,容納與吸引更多的人潮與不同客層的屬性,藉著彼此特性的功能來達到結合與分享,這樣的作法與處理方式的確為原本單一屬性的機制添加了更多元的創意與觸角;只是,如果以整張的設計圖與設計概念而言,這兩種方式還是劃歸在同一區域,不管功能的流動與遊移還是僅設限於再形塑的場域中。舉例而言,傳統咖啡廳與書店的坐落方式是維持於等待,以等待的觀念等待有人按下啟動的符碼,整部機制才得以啟動,這樣的靜止的座標不是單單僅靠著廣告與媒體就能完整擴張,效能還是有限。但如果咖啡廳與書局拿掉了屋簷、撤開了屋瓦,以「自然」為屋基,如此一來,限制的機會少了,納取與文明的機會便自然就大大增加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許多區域中見到所謂的「行動咖啡廳」與「早餐車」的巡迴,這種概念的衍伸不只是只有加裝兩個輪子那麼簡單,背後的意義可以涵攝出更廣如,將座標動態化,將特色擴張化,將傳達解束縛化……等等,概括而言,就彷彿爆竹一般,將觸角延伸,等到媒介的緒端,爆炸的火花自然燦爛整片天空。現今,我們的博物館、文學館與圖書館都朝向這樣的方式作出實驗性動作,將各種領域內的文化重新集結在這種空間,透過流動的詮釋來達到推廣的局面,以點線面的網絡佈滿所有人的生活空間,讓更多人了解這樣的物件內容並且由物件滲透每個人的理解,盡而臻至書寫。

書店更可以這樣的模式來進行改造與行銷,如果我們能夠建立出書店不再只是功能化的場所的觀念,轉換成每個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視之為非常普遍的東西,且這樣的東西可以天天隨處可得,輕鬆可見的。將書店的型態融匯進「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模式,生產成「人人都可以錄製與書寫」的成果,最顯而易見也最容易的方式,就好比社區圍牆塗鴉、藝術牆繪製與印刻文學步道的樣板,書店的展成也可以仿照進行,實體變成有「書牆」的物品,與一般佈告欄不同的是,是將權利歸給讀者,讓讀者可以任意進行繪製與書寫自己想要的作品,透過模仿與習得來出示更多產能,然後幫助其作品作出歸納、保管與包裝。如此一來,書店本身的基點不但不會被破壞,更能增加更多元的面向來升成,而且生產過程也更能出現多條的線路,為書店的展示出現較多生機。

 

市方

 


{書店記憶徵文——那些年,我家旁邊的書店}http://smalllife2009.pixnet.net/blog/category/457083

透過大家的接力書寫,將所有的書店記憶以網站串連,或許我們可以從中拼湊出一個獨具台灣風格的書店風景,那些曾經存在過的、未來即將要出現的社區書店都會從中浮現。

※所有經網站刊登的文章,包括主辦單位,將不得用於商業使用。若未來有出版需求,將另行支付版稅、稿費。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書店記憶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小生活文化協會 的頭像
    小小生活文化協會

    社團法人小小生活推廣協會

    小小生活文化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