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k1-2011世界現況  

「滋養地球的創新方式」閱讀筆記  文/比娜

地球翻了一個身,生氣了,從高雄、蘭嶼、南投,到處淹水、山崩、土石流,淡水河口漲潮,海水很有可能倒灌,淹進台北市裡,不管我們在城市的小盒子裡多麼封閉,大自然總有辦法,用很激烈的方式,提醒我們它的無所不在,在此颱風天,閱讀看守台灣的2011世界報告,看到在地球的另一端,另一塊大陸,非洲所面臨飢荒和乾旱,以及人們所提出滋養地球的新方法。


這裡面的案例,有基本的環境管理,甘比亞河,總數有6000人的「婦女牡蠣採收協會」所涵蓋的15個社區,同意在牡蠣採集區關閉一條支流整整一年,接下來的季節,牡蠣就更大,它們的價值,也就更水漲船高,他們也同時復育紅樹林,為野生牡蠣打造繁殖棲地,進一步提高其產量。

有社區資源管理:在布吉納法索,由於接二連三的乾旱,有些農民於是以傳統耕作的方式作為基礎展開創新,包括:管理原生樹木和作物,利用植穴搜集糞肥和雨水,製造石砌的等高堤以控制逕流和防止侵蝕,這種資源管理的創新,擴大了高粱和小米等主食的生產,在社區領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已有20-30萬公頃的土地得以復育,這相當於每年增加8萬噸的糧食(p17)。

不僅僅是陷入「產品是不是有機農業的迷思」,農業系統的多樣性,是生態農法的特色,在肯亞的拉里,農夫們圈養兔、雞、羊與牛,收集糞便並混合作物殘餘物來堆肥,以增加土壤肥力。他們還種菜、養蜂與養魚,讓他們的生產系統更多樣化,他們在農地上種樹,以提供作物生長所需的重要養分,並可生產水果、飼料與薪柴,以供自用或販售,他們也保護地方品種的種子,以維持其作物系統的基因多樣性(p22)。

生態農法,如何管理存在於植物、動物、水、土壤、昆蟲及其他微生物間的複雜動態,以在永續的基礎上生產作物與飼養牲畜,如以作物殘餘物當作土壤表面的覆蓋物,使用堆肥與綠肥,以豆科植物間作,利用生物防治病蟲害等做法,來增加產量並維持土壤肥力與健康,要管理農業景觀上水資源的流動與品質,也需要整合管理在集水區不同區塊的土、水資源,要達到這種三贏局面,需要這塊土地上各利害相關人的協調與合作,雖然共同合作要付出成本,但許多案例中,參與的利害關係人發現,其成本遠低於所帶來的效益(p22)。

這不僅是科技,也是一種公共政策,應用在茶葉,在肯亞的凱里喬,當地小茶農合作社的小茶農,得以依據共同的原則,管理8000公頃的茶葉,採用覆蓋物與間作作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同時田埂、微區域及水系統、排水系統也改善了水土保持,這裡的茶園不使用殺蟲劑與殺菌劑,而且森林、小型濕地、防風林與河岸緩衝林散布其中,除可作為動物棲地並加強水土保持外,也提供了乾燥茶園所需要的薪柴,負責掌控這項計劃的聯合利華公司(跨國企業!)與雨林連盟合作,在茶農們的複製與推廣下,這套管理已經流傳開來。這套方法滿足社會、生態、經濟的多重目標,應從多元的績效指標評估其價值(p26)。


本書匯集的是「掌握永續道路上,可作楷模的社區、國家及公司」,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

議題  說明  案例
傳統蔬菜的種植 非洲的許多本土蔬菜,長期受到主流農業的漠視,像是莧菜、猴麵包樹、野芒果等,傳統蔬菜可對抗極端氣候,抗旱性與抗水性較佳,生產技術也掌握在農民手中。  肯亞的馬莉奧 阿布谷薩-安雅歌,認為應該在炎熱、乾旱的低地種植本土作物,但不反對在涼爽、潮溼的高地種經濟作物,如此一來,就可以有多元」永續的生產模式。(p47) 
小農取得借貸的問題 農民向基金註冊後,就加入一個有6-12名的農民的小組,在小組成員的擔保下,他們隨之取得了種子與肥料的實物借貸,該基金會把補給品送到離農民住家兩公里之間的一個市場點。  一畝田基金會(p53)
灌溉 漠南非洲只有4%耕地有灌溉設施,2009因為乾旱缺雨,引發了數以百萬計人的飢荒。因此灌溉技術的開發,至為關鍵。有一種角力幫浦,在踏板的兩端上下採踏,可以帶動一個圓桶,可以抽取七公尺深的地下水,只要投資35美元,可以在旱季灌溉0.2公頃的土地,如此一來就可以養活全家。

搖錢浦
雷鳴浦 

  甚至在經常起霧的高地,用網布收集雨水 南非
  或者是在低窪地區,利用梯田、石堤、植物性屏障、回流井,進行田間或農場外的雨水收集 奈吉利亞(fadama)、尚比亞(dambos) (p60)
互助合作 從每個成員收集金錢,再以放貸知名給需要週轉的成員,並收取10%的利息,團體在決定由誰取得借款時,應優先給較貧困的人。 尼日「阿達契」(p74)
記錄 農民以數位相機或攝影機捕捉實驗過程的影像,並透過海報及社區電台分享資訊,事實上,打從遠古,農民就已經透過歌謠、繪畫與故事等形形色色的傳統方式記錄並分享資訊。 尼日(p77)

經由無數研究者、農民、田野行動者、科學家、企業負責人討論,有關於非洲飢荒與乾旱的幾個真相是:

1.種子開發的迷思必須要改變:美國以種子含農化公司為主體的農企業者,佔了農業總投資金額的72%,如果種子代表了短期回收的選項,那麼真正具有高報酬的長期投資是投資與滋養作物的土壤和水。有些非洲國家大力補貼化學肥料,但是補貼化學肥料事實上降低了農民投資於更符合農業生態學的方法以滋養土壤的意願。

2.食物儲存和加工造成浪費:在較貧窮的國家,約有25-50%的收成,食物在抵達餐桌前,就已經壞掉或受到蟲害、霉菌汙染,食物變成廢棄物的原因,通常是由於農民和市場的連結太慢、效率差,或者斷掉了,食物的加值和儲存,可能不是開發什麼了不起的產品,而往往只是在一些簡單、低成本的措施,像是保持豆子可防蟲害的便宜塑膠袋,保存穀物的堅固筒倉、利用太陽能乾燥技術來保存水果。

3.改變糧食援助與分配的思維:以往由富國援助糧食的方式,由於壓低了當地生產的糧食價格,並把鄰近地區的生產者排擠出市場,因而瓦解了糧食供應系統,今日,越來越多的糧食,由非洲農民直接賣給世界糧食計劃署,再給予分配救災。

氣候變遷下,數十項有關非洲的研究與報告,皆警告長期而言可能發生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乾旱與土壤貧脊問題往往難以區分,因為土壤耗竭後,雨水就無法滲透,最近非洲東岸所有國家都出現乾旱。傳統上,非洲的土地休耕年是十五年,現在是兩年,地力逐漸耗盡,過去幾十年間,立基於地方生物多樣性的傳統農業逐漸式微,許多國家不再種多樣化的地方作物,而僅栽培單一作物以供出口,包括腰果、花生、棕梠油。


筆記做到這裡,從非洲,我的心思一下飄到花蓮,在我所知道的港口部落,就有這樣的故事。
我想到在海邊的莎娃綠岸農場,陳大姐的身影,在開滿綠肥紫花的田裡穿梭,海邊土壤肥沃黝黑,卻也粘性超強,排水性不佳,如何改變土壤,是花蓮農試所的事。種出來的蘿蔔,怎麼樣對抗東海岸晴雨多變的氣候,找到最長的日光天曝曬,可以得到保存,烘乾機又耗電..那麼適當的倉儲呢?常常有了收成,冰櫃就滿了。還有通路的問題,幸好有花蓮好市集,青菜就有了去處,但是加工品的製作、銷售,還是一件長期的事。

再北一點,石梯坪的鳳美,復育了海稻米,把水稻找回來了,可是在巡水源的時候,卻發現原本的水源地,好大的一個水管,被私人海產養殖業者接去了,農業用水和商業用水的競爭,在這裡非常真實。

而互助系統如何發生,當地的市集與更大型的建設如何發生,政府的補助與私人的投資,仍然缺乏。而當政府或是企業,還是以大型開發、交通設施、集中式、外銷式發展作為單一選項時,委實令人生氣。

不論是在貢寮的里山水梯田,東石的濕地,或是宜蘭的小農,許許多多的故事,都是人們在修復地球中,各環節所作的努力,而在城市的我們,也想扮演一個角色。


再回到非洲,不知何時開始,非洲的貧窮、乾旱、戰火與飢荒的問題,佔領了世界的大幅版面,不管「黑色非洲」是不是事實的全面,(非洲也有快速城市化的一面),許多的國際組織、NGO團體,在聯合國的千禧年目標下,提出了許多扶貧、發展的計畫,從比爾蓋茲基金會到美國國際開發總署,從社會企業到研究團體,許多的行動,我們並不知道是加深了情況的惡化,是剝削了更窮人,是假援助之名行開發之實,還是只是求一時速效。

可以確定的是,正如台灣一樣,非洲正以飛快的速度都市化,好的耕地更被取得作為都市用地,人們更加湧入城市,飢餓也隨之流動至城市,而在城市裡的人們,甚至無法從土地中取得食物所需,貧窮的問題會更加嚴重,這些,在閱讀本書故事所帶來地振奮人心外,卻仍像非洲大陸光裸的土壤,敲擊著我們的心。

我們到底需要多少的房子才夠?但是大地需要呼吸的孔道,動物需要生長的地方,而人類棲地的確有需要重新調整。在颱風天裡讀「滋養地球的創新方式」,深深覺得如此。 

 

《2011世界現況:滋養地球的創新方法》|看守世界研究中心著|看守台灣協會出版

城市農耕、蔬菜的營養與經濟潛力、在地食物的生物多樣性、食物損耗、氣候變遷與調適方案、糧食生產與農業發展計畫,甚至是農業政策的全面性改革與創新等主題,不僅僅是時下熱門的綠色環保議題,也是每個人生活中、無論食、衣、住、行、育、樂都會面臨到的社會真實現況。這本書將帶領讀者,一步步去了解2011年的世界現況,進而能回過頭來,關心我們生活週遭的每一個人、事、物以及關愛臺灣這片土地上的農業現況以及生態的永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小生活文化協會 的頭像
    小小生活文化協會

    社團法人小小生活推廣協會

    小小生活文化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