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上的年少生活少了都市青少年輕易就被突擊包圍的五光十色和資訊的大量來去,在那裡最流動的是海風,潮水下多變的流湧,還有前青春期特產的無盡夏日和廣闊冬季,但籠罩這一切的,是被太陽過度關照的景物所率先釋放出來的一種鬆散感。這種鬆散感是複瓣的,它是覆在手臂皮膚上的微燙黏潤,是隨著吸收了超量紫外線和東北季風而現形的事物裂痕,它是港口漁船桅桿的影子跨過粗繩垂入飄盪細碎油光的港灣。它讓島上的時間不得不從內部開始變得鬆脆,易於掉屑(落漆?)。或許也因此,當我現在試著努力回想過往時,竟感覺我的記憶產生了某種海島型現象,有一碰細節就會開始崩裂的風險,只好跳著一層層檢視,看看那當中是否會找到卡在印象深處的一些書店記憶。

我從小住到大的村子是鄉裡的行政中心,圖書館就在從我家走路5分鐘的鄉公所後門,小學時每天放學如果可以的話我就走去那裡看書或借書回家看,那大概是我這輩子借書借得最頻繁的幾年,聞到圖書館裡面的味道才像真的回到家。但村子裡沒有書店,村子所在的鄉中亦無。孩提時代,整個鄉就我們村有最多的小店鋪,店仔頭(店街)上有兩家百貨行,但其中只有一家兼賣文具紙張和一些學生用品。當時我的圖書來源有四個:鄉圖書館和學校圖書室,爸爸買給我的或者他從工作的村幹事辦公室書櫃借出來的,還有念高中的小阿姨房裡貼著牆的整排書架。書局於我好陌生,那大約是一些賣有很多參考書和五顏六色鉛筆橡皮擦貼紙的地方,它們全都住在馬公。偶而爸爸帶我一起下馬公時會去逛書店,除了參考書外,他會買一兩本讀物給我。我爸生活頗節儉,但我當時的印象是:爸爸只要進了書局就會變得慷慨。對他來說書應該是少數不該去計較的花費吧。我想起第一次在書局裡主動央求爸爸買給我的幾本書,竟是關於海報佈置、POP和插圖(類似後來以CD販售的圖庫)的工具書。後來才了解其實圖書館裡多得是經典名著,但這類型的出版品反而是圖書館裡不容易看到的。那時我大約12歲。

上了國中以後,由於念的是跨學區的美術班,天天搭公車到馬公市上下學,外加補習種類增加,於是在馬公街上晃蕩的機會多了,除了和朋友閒晃,走進書店的次數也開始頻繁起來,從此後,市街上一家家的書局,才在我的生活經驗中變得立體起來。1990年間,馬公市區一共差不多有六家左右的書店。它們幾乎全開在馬公市商業活動最密集的區域,而且奇怪的是,當時沒有任何一間書局是開在國中和高中職校區旁邊。以我每天搭乘進入市區的公車路線來看,它們分別是在北辰市場旁邊的北辰書局,在文康市場附近的台大書房,民權路上的一新書局,仁愛路上的大眾書局,離郵政總局和城隍廟不遠的大新書局,還有我可能只去過一兩次的新學友書香中心…。此外,有幾家經營滿久的漫畫出租店,以及一家漫畫書專賣店(我去的頻率不下於書店)。

書局們的規模都不大,每一間都有賣參考書、文具、美術用品、暢銷書、漫畫書、言情小說和翻譯小說、兒童讀物、常見刊物、以及各類工具書。非書籍的商品在店裡所佔據的空間跟一般意義上的書籍比較起來可說是勢均力敵。而且從它們在店裡被擺放的位置關係,就多少能嗅出它們在一家書局的營業額比重。透過許多周邊商品,各家書店的老板們在這閱讀風氣實在不高的群島上勉力經營著。而即便規模和內容都大同小異,但每家書局仍擁有自己的一點特色和常客,還有那由周邊的商家活動性質所連帶產生的區域感。

例如賣最多參考書的一新書局原址是在一條朝向港口方向的下坡路尾段,你若從市中心的方向來的話,會先經過黃昏市場,市場的入口就在人行道旁。傍晚漁港抓回來的各種魚鮮會被魚販用或圓或方的塑膠籃擺在地上或攤子上喊賣。然後你可能會在下個小路口經過賣超好吃粉圓和豆花的阿伯豆花攤車前,接著就是一整排主要做觀光客生意的文石藝品店,幾家石雕作坊,然後一家假日會播影片深受阿兵哥們喜愛的咖啡店夾在它們中間,最後才到達這家書局門口。老一新書局像個長方形甬道,既暗又深,即使在白天,最裡頭的空間也需要亮著日光燈。文具和參考書分別佔據進門左右側,在頗有歲數的兩三排老書櫃平台上,一本本各家各科目的參考書整齊平擺著,佔去了一般書店中新書和暢銷書應該會出現的位置,而且舉起頭你還會發現頭上的書架也塞滿參考書,幾乎碰到天花板。這裡的參考書以國高中升學類為主,種類繁多,不少補習班老師愛推薦學生到這裡來選購。在那個角落裡,總是能夠看到幾個還掛著書包穿制服的學生正低頭翻閱。再裡面一點的空間,視線的中間以右,會看見層層笨重書架的側面,從暢銷小說到食譜到勵志短篇到養貓全集,各類的書都通通擠在這一區。在這家書局裡,你移動時最好側著走,以免不小心擦到別人,或把某本書撞歪。我喜歡走到這個角落裡,找一個不太礙人的位置,花點時間挖出一兩本被塞到很角落的書。獨自翻讀,猶豫著要不要把這個月買漫畫的錢奉獻出來。在那裡我買了生平頭幾本詩集:席慕容,陳克華,童詩選和情詩選集(配上實在有夠聳的花卉照片)…。在窄小走道上笨重老書架前有點閃跳的小隻日光燈下發現詩這種生物,是一種不太容易丟掉的身體和心理經驗。有點像某個尋常下午你在鄰居後院的土堆裡撿到一顆疑似隕石的碎塊。

如果小時吃過幾次文康市場的香亭土魠魚羹和旁邊其他老字號店家的小吃,你的味蕾大概從此很難遺忘這些滋味。更甚者,你往後可能很難再喜歡其它地方的土魠魚羹了…。島上的書店可有如此能耐?我想是不太容易,畢竟食物首先攻佔的部位是你的身體,其次才是記憶。這老市場旁有間書局叫台大書坊,我對它最早的記憶就是那幾本POP工具書,那是我第一次下定決心跟爸爸開口要錢買書,起因是當時很崇拜為農會超市門口製作精美又具創意POP廣告的幕後神祕人,瘋狂地想自學成為POP達人!其後也是透過這家書店,我發現了插畫世界的精華 - 波隆那插畫年鑑系列叢書,那陣子我的未來志願一下從漫畫家變成插畫家。我想這家書店應是對美術/美工設計類的書籍有一定的興趣吧,畢竟這些書雖然一點都不偏僻,但在小島上也絕不是甚麼好賣的商品…特別是那時童書繪本這類型的讀物遠不如現在這樣受到歡迎。而據我妹的記憶(絕對比我的好很多),那裡的美術用紙最齊全,文具最新穎花俏(經她這樣一說我才想起曾在那裡敗了不少卡片和筆袋),放學後到晚餐前的時間裡總能吸引一些女學生聚在架前碎聲談論。有回正就讀高一的妹妹動手做了不少卡片,毛遂自薦問了有氣質的老闆娘是否能在店裡寄賣,老闆娘客氣地接受了提議(讓我妹喜出望外),沒想到銷售狀況還不錯(也不過就多些額外零用錢),從此陸續又寄售了好幾回。一位老朋友提到,小時他曾持續在那裡買過多本東方出版社的亞森羅頻,從一本原價新台幣65元買起,買到後來書店只算他55元!在很少有小書店會推會員卡制度,也很少有出版社打折扣戰的當時,這算是種對熟客的優惠,同時也是對一個愛看書青少年的鼓勵吧。後來書店暫停營業,經過一番整修再開張時,它變成了原來的兩倍寬 - 兩個相鄰的店面,一邊專賣文具雜誌,一邊專賣書籍,地上鋪起木質地板,照明也變舒服了,加上擺設陳列方式較其它書店顯得清爽開放,符合起一家〝有氣質〞的書店的條件來,也一洗小島書店那〝沒有營造的空間營造法〞的既定形象。

賣特別多國特考參考書的大眾書局現在想起它的空間我腦袋一片模糊,但它所賣的書法工具及字帖最齊全,大新書局是補完習搭晚班公車之前會去翻翻電影世界和聯合文學雜誌的地方,還有那些比我早熟的女同學們買翻譯愛情和瓊瑤小說的北辰書局。雖有這些個別差異,但每家的書其實都選得很雜。對一個青少年而言,即使處在這樣資訊不充分的環境中,仍能輕易地從這些書身上,嗅到整體傳來一種知識種類選擇上的侷限和封閉氛圍。不過那也不妨礙我把這些書局視為眾多店家之外的一種獨特存在,畢竟那些新潮文具、偶然遇到的一本好書、參考書、美術用品…等,全都得到書局去找。

現在網路書店越發成為眾人購書的重要選項,加上數年來7-11的招牌紛紛在澎湖各地的靜謐夜景中矗立發光,因此博客來售書系統便深入到了實體書局難以到達的鄉村。但上述書局中的多數現在都還在營業著,雖然不可避免地,其中一兩家的書是賣得越來越少了。看著台灣許多小城市裡書局消失的速度,我相信它們的營業額應該也不太可能是上揚的。那麼,為甚麼它們依然能夠安安靜靜地在小島的市街上繼續存在呢?這算不算是屬於小島社會與地理的特殊結構下的一種現象呢…?

 

蔡宛璇 Wan-Shuen Tsai |從事造型與影像藝術創作,同時從事素描與詩創作多年。目前工作於法國與台灣兩地。其創作重心圍繞在:探討城市風景與建築空間,以及人對於他所居環境提出個人視域的重要性‭ ‬。她的裝置作品經常有一種暫時性,並與所存在的空間構成一特殊關係。而她的影像創作‭(‬video,動畫或動態影像裝置‭) ‬則常暗示或呈現出一個生活空間,一些敘事的初端,或將外在的景物內在化為心靈的影像片段。雖然對當代新媒體極感興趣,但所專注的仍是它在人文精神領域中可被開掘的各種可能。近幾年也積極開展除純藝術領域外的創作空間,並嘗試與不同藝術人文領域的人或團體合作。

個人網站:Wan-Shuen Tsai http://wanshuen.free.fr/


即日起~8.31{書店記憶徵文——那些年,我家旁邊的書店}

http://smalllife2009.pixnet.net/blog/post/19179714

投稿:email至smalllife2009@gmail.com

透過大家的接力書寫,將所有的書店記憶以網站串連,或許我們可以從中拼湊出一個獨具台灣風格的書店風景,那些曾經存在過的、未來即將要出現的社區書店都會從中浮現。徵文主題詳見活動海報及官網主文,文長1000字~2000字,請附上書店相關照片或圖檔,以作為活動網站文章連結之用。投稿一經採用,將先行發表於活動網站,將於9月底選出十篇好文,每篇致贈稿酬1000元。

※所有經網站刊登的文章,包括主辦單位,將不得用於商業使用。若未來有出版需求,將另行支付版稅、稿費。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書店記憶
    全站熱搜

    小小生活文化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