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9311_t4ixm9_l (1).jpg   




沙貓貓說:延續去年「華文12家作品導讀」,今年我們再推出華文精讀讀書會,作為進階的閱讀與分享。去年的作品導讀,我們請到專精於這些作家的學者,引領讀者入門。一些學員在導讀結束之後,說:「好多作品啊,讀都讀不完。」這些作家費盡ㄧ生寫下的無數作品,要讀「完」恐怕不是容易的事,然而,讀書會一項選擇「慢慢讀」,字斟字酌地、慢慢地進入每一位我們所喜愛的、尊敬的作家作品的世界。延續四個月,每月一本作品的進度,我們將閱讀四位作家的四本選書。歡迎一起來,享受「龜毛」閱讀的樂趣吧 ^^

時間|作品

時間:每輪四週,每週一,晚間7:30-10:00

3.5~3.26|讀本:《鄭清文集》(前衛)|延伸閱讀:鄭清文小說選(全集,麥田出版)
4.2~4.23|讀本:《施明正小說集:島上愛與死》(麥田)
5.7~5.28|讀本:《歐陽子集》(前衛)|延伸閱讀:《王謝堂前的燕子》(爾雅)
6.4~6.25|讀本:《施叔青集》(前衛)|延伸閱讀:《那些不毛的日子》(洪範)

 

費用:
一般讀者|單月(每輪四周)300元;全程16堂1000元。 
協會會員|單月150元;全程者免費,保證金1000元(總缺堂數未超過四堂者,保證金全數退還)。 
學生閱讀「全程500元」獎勵方案|
大專院校、研究所以下(含),憑「學生證」報名,保證金1000元(總缺堂數未超過四堂者,憑「學生證」退還保證金500元)。

 

 

報名方式:線上報名(請點閱全文報名)、email到smalllife2009@gmail.com或來電02-29231925
繳費方式:到書店親繳或匯款
匯款帳號:0 4 9 0 0 1 1 5 5 0 2 3 (台灣土地銀行 代碼005) 
戶名: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 分行:永和分行 
轉帳後,請來信或來電確認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課綱:

台灣戰後六O、七O年代小說精讀讀書會
文/任道

以時代作為分類,歸納不同作家的創作作品,或許在文學史上容易忽略時代與時代間的承接與反抗的辯證關係;但作為作家作品的選讀,「斷代」的方式也許可以在空間上並呈同一時期,不同作家,對不同主題的關懷,同時可以閱讀他們在作品中試圖嘗試、選擇不同形式來表述的多元風景。 

第一週3/5(一)~第四週3/26(一)

讀書會選讀讀本:《鄭清文集》,2006,前衛,台北。 
這部集子所收錄的作品包含〈三腳馬〉到〈報馬仔〉、〈水上組曲〉、〈門〉到〈龐大的影子〉,以及〈局外人〉等重要經典著作,內容涵蓋了作家描繪日治時期到戰後,以及台灣從農業、市鎮生活過度到工業、都市資本主義社會過程中,各種不同人物在現實中的掙扎。而藉著這些故事,作家也讓我們見證他眼中台灣社會變遷的風貌 。 

作家簡介:

鄭清文,1932年出生於桃園,自小受的是日本教育,初中才開始學習中文。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後任職於華南銀行,同時從事小說寫作,並在1958年於《聯合報》副刊發表第一篇作品《寂寞的心》。一生穩定的行員工作未曾稍減作家創作的熱情。其作品關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描繪各個不同階層的人物在面對現實生活與自身慾望交會時,不論是被環境所迫使、或者因自我選擇之故所展現出的人性(或說是面對人性弱點的掙扎),交織出一個個宿命般的悲劇 。在這些悲劇故事中,作家文字背後更深沉的是在爬梳這些悲劇的緣起,思索人性善惡之間,罪與罰的道德邊際。

鄭清文先生曾自述,其作品中有著美國作家海明威和俄國作家契訶夫的影子。從他的文字中我們會發現,他自契訶夫出發,重視小說的寫實\現實性,以文字見證、記錄人生的原貌。雖是描繪現實,但作品並未如傳統寫實主義有著高潮迭起的情節安排;反倒是用冷靜節制的文字,幾近客觀的描述,看似平淡的情節表象下,卻隱藏著人物內在翻湧的心緒與掙扎。喻意深遠、意在言外的形式,恰如其分的掌握海明威冰山理論的精要。而這也是在這段時期,台灣文學現代主義勃發的年代,少有的創作筆觸。 


第五週4/2(一)~第八週4/23(一)

選讀作品《島上愛與死》施明正小說集,2003,麥田,台北。 
本小說集收錄包含其著名的孤傲,與卑賤的監獄素材之作〈渴死者〉與〈喝尿者〉,還有幻化為魔鬼自予的〈魔鬼的自畫像〉,慾望橫流的家族荒誕小說,頗讓人覺得是向「現代主義」作家喬伊斯的〈一位青年藝術家的畫像〉致敬的味道。台灣在歷經六、七十年代文學現代主義移入與萌發之後,各種西方思想、文論風行,作家的創作技法自然受到多種西方主義的拉扯、並呈,或者斷裂,風格多變;施明正身在其中亦然,甚至到後期他的一些創作,更難以辯其為小說。姑不論作品的實驗成功與否,但就一個思索生命的作家,這些分類似乎又顯多餘。

小說中經常是以第一人稱的敘事開始,經過獨白、拼貼的形式表現,思索自身與他人的荒誕,以及無處不在的卑劣行為中,橫流的慾望,頹廢與虛耗;自我耽溺式(贖罪?)的意識片段,回憶與當下交雜,時序混雜的書寫為其主要特色之一。 
作家簡介:

施明正,本名為施明秀, 1935年出生於高雄市。

說到施明正,在台灣當下應已鮮有人認識;說到他的弟弟,施明德,經歷過戒嚴、美麗島事件到解嚴後的台灣社會,至今,應該沒有人不曉得。

施明正1961年因受其四弟施明德的影響,以叛亂罪入獄,1967年在獄中寫了第一篇小說〈大衣與淚〉,從此展開了他小說的文學生涯。1981年的〈渴死者〉與1983年的〈喝尿者〉,在當時被視為一系列的監獄文學創作,他寫出人性的卑劣與孤絕的樣貌,監獄生活扭曲下的荒謬情境,雖有人因此定義其為人權作家,但他的作品深入的主題卻不僅於此。

1988年8月22日起始,施明德在獄中展開長達四個多月的絕食抗議,但已獲釋在獄外(域外)的施明正卻在無人見證下,絕食;沒有留下任何的動機與宣示可考的情形下,因肺衰竭而死亡。是自殺,或是殉道?弔詭的是,一身自況對政治毫無興趣,熱愛藝術的他,最後卻選擇在這場政治風暴中終結束他的生命。「殉道者」的政治身份已經成為眾人的一般認識,在一片被政治鬥爭淹沒的台灣社會裡,已疏少人知道,施明正還有一個集詩人、畫家、雕刻與小說家於一身的藝術身份。 

第九週5/7(一)~第十二週5/28(一)

選讀作品:《歐陽子集》,1993,前衛,台北。 
這本集子收錄其過往短篇小說中的經典,如:〈秋葉〉、〈網〉、〈半個微笑〉,〈花瓶〉、〈浪子〉、〈最後一節課〉,以及〈魔女〉等精彩傑作。這幾篇也都是作家白先勇認為是歐陽子在創作中,兼顧現代心理層面解析,與古典形式控制得宜的成功作品。

她的小說的創作受到台灣文學界的重視,不僅在她的小說主題上,展現了「現代主義」的文學風格,而且在小說的敘述技巧上,也表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手法。 早年創作和評論兩方面著墨並行。代表作品為小說集《那長頭發的女孩》和《秋葉》,散文集《移植的櫻花》、評論集《王謝堂前的燕 子》、譯有《第二──女人》,編有《現代文學小說選集》。唯後期因未有小說新作發表,我們只能透過早年的短篇閱讀,試圖勾勒作家內在風貌。 
作家簡介:

歐陽子,本名洪智惠,1939年4月9日生於日本廣島,原籍台灣南投縣。

1960年,她就讀大三時與同班同學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李歐梵、劉紹銘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開始以「歐陽子」的筆名在《現代文學》寫小說。

一如鄭清文,歐陽子自呈其師法的對象包括D.H.勞倫斯、亨利‧詹姆士、福克納等。即便如此,她的創作手法卻另具特異,雖有著大量的獨白,意識流、穿梭回憶與倒敘的現代主義文學技巧,但扎實的古典戲劇結構的布局,輔以冷靜的手法分析描繪內心的寫實風景,使她在客觀冷靜的描述中,同時將內在原本被壓抑的慾望,於外部情節的特定時刻,一次展演內外結合而成的戲劇性的衝突。依據歐陽子的自剖其小說的創作過程,她的小說,至少有一幕重要的劇景,在這個景觀時刻,主角的內心生活和外界活動發生正面衝突而至高潮。

作品主題涉及的多半是關於情慾、慾望的壓抑,畸戀、不倫戀、戀母、亂倫,甚是姊妹間的同志性愛。慾望,與潛意識如何被喚醒,一直是其創作的核心,這裡不難看出西方佛洛伊德心理分析學派對她創作所關注主題的影響。而這些主題更觸及父系中心論的道德權威位置,產生對禁錮的突圍,一反當時其他女性作家的閨秀悲怨之作,她以女性性愛的困境挑戰所謂正常的女性形象。 

第十三週6/4(一)~第十六週6/25(一)

選讀作品:《施叔青集》,1993,前衛,台北。 
我們選讀的讀本,包含早期現代主義影響下的作品,亦有中後期的香港系列寫實短篇。

1977年之後作家長居於香港,不同於過往的現代主義文學風格,她以細膩的筆調、鮮活的語言來描繪香港五光十色的衆生相,完成了一系列作品,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由《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荊》、《寂寞雲園》三部小說所組成的「香港三部曲」,施叔青深刻的寫出香港的歷史和處境,也因為「香港三部曲」成為華文社會更廣為人知的創作者。繼之這三部曲而後,2000年起,施叔青開始構思「台灣三部曲」,2003年,這個系列的第一部《行過洛津》孕生,作者藉著戲子的處境和情感觀,呈現當時的洛津,即現在鹿港的面貌和台灣的處境,豐富了歷史詮釋難以觸及的角落;之後接續完成三部曲之二《風前塵埃》;於2010年,終於完成其三部曲之最終《三世人》,也是其封筆之作,以地理空間完結了在作家腦海中建築的台灣歷史演義。 
作家簡介:

施叔青生長於鹿港,淡大外文系畢業,後留美專攻戲劇。從事文學創作多年至今。17歲以處女作〈壁虎〉登上文壇,之後又陸續寫了〈約伯的末裔〉、〈瓷觀音〉等。早期的她對瘋狂、淫邪、死亡的惡夢縈繞,充滿臆想和耽溺;而人物的設定(通常是女性,或者虛弱無能的男性),不論是在肉體或精神都是喑啞無聲,軋傷、扭曲變形的畸人,面對不被理解與自身非理性的情感,無法與人溝通的內在,心靈黑暗猶如荒原。荒原的意象也如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下的疏離人間,其中有著現代主義文學關注的主題,也有存在主義對個體處境的預言。一方面是社會裂變中被壓抑變形的人物,另一方面是對存在荒謬的極端呈現。作品中可見女性作家面對理性、男性的大敘事,對父權中心禁錮的顛覆意識,但隨即又消融在漫無節制的臆想,以及沒有出路的情節佈局。自我的覺醒又被禁錮在語言之中,沒有出路(施叔,1993)。

這麼論評或許嚴厲,但作為讀者的我們,也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詮釋這個被作家建構的「處境」,它所描摹的正是身處在快速變動的台灣政經社會裡的人物(角色):在面對紛亂時序時的無能為力,自我與歷史的斷裂,所謂的過去,經時的被橫向的移入截斷;「現實」與自我「意識中的現實」不斷交錯分裂,形成一種在現實和精神上皆無出口的可能狀態。

這些小說中的終局,絕望的狀態,是作家的幻想虛構,抑或預言;但作家的創作本身並無義務要為現實提供出路,而是經由思索提出問題。因此,不論是困惑或是迷惘,讀者都可以尋著故事去探訪作家思索的軌跡。這或者是細讀作品最珍貴的地方。

 

注意!以下報名表人數為每場累加,並非每場參加人數。目前未達額滿人數,請徑自填寫報名即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華文閱讀推廣
    全站熱搜

    小小生活文化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