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封.店照

文/牧風

繼七位講者以各自獨有的知識背景及方式去詮釋並發想這七本好書的點點滴滴之後,

終於也有幾位讀者願意跟大家分享她/他的閱讀心得或想法,

很妙的是,入選的文章多是關於《糧食戰爭》的閱讀分享,

其中僅有一位是閱讀並整理了《2011世界現況:滋養地球的創新方法》。

我想,或許是近年來關於食品添加物的報導或是天災後的龐大農業損失等,

這些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新聞讓大家對於自己周遭環境又多了一分關心。

 

於此,小小協會邀請現在於小小書房【寫作俱樂部】持續閱讀與寫作的俱樂部成員擔任稿件評審,

經過評審們共同的審慎評估與討論後,得出評審結果如下:

首獎:從缺

優選:簡仕傑/糧食戰爭

佳作:陳禹融/糧食戰爭比娜/2011世界現況:滋養地球的創新方法

這些文章將會陸續上線,也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閱讀這幾本書的任何想法與看法。 

 

{共讀好書,寫心得}活動文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

主辦單位連絡方式:02-29231925,smalllife2009@gmail.com

234新北市永和區復興街36號

社區獨立閱讀節官方網站:http://smalllife2009.pixnet.net/blog

贊助單位:信義房屋

協辦單位(依筆畫排列):小小書房、水木書苑、大田出版社、

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有河book、東海書苑、虎尾厝沙龍、洪雅書房、

時報出版、高寶書版集團、凱風卡瑪兒童書店、圓神出版社

  

《2011世界現況:滋養地球的創新方法》|看守世界研究中心著|看守台灣協會出版

城市農耕、蔬菜的營養與經濟潛力、在地食物的生物多樣性、食物損耗、氣候變遷與調適方案、糧食生產與農業發展計畫,甚至是農業政策的全面性改革與創新等主題,不僅僅是時下熱門的綠色環保議題,也是每個人生活中、無論食、衣、住、行、育、樂都會面臨到的社會真實現況。這本書將帶領讀者,一步步去了解2011年的世界現況,進而能回過頭來,關心我們生活週遭的每一個人、事、物以及關愛臺灣這片土地上的農業現況以及生態的永續。

 

《學校在窗外》|黃武雄著|左岸出版

「孩子為了什麼去學校?」本書從此處開啟學校教育存在的重要性,連結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以及學校教育的安排與實踐、探討抽象性思考與文學想像的關聯、分析中小學、大學以及社區大學教育,所能帶給學生的知識類型,及對其教學方式的思辯,透由對話錄及相關文集的論述帶入「教育改革」、「社區大學」乃至於「公民社會」等,需要持續被關注及探討的重要教育議題。黃武雄老師藉由剖析個人教學經驗、學校及生活觀察,跳脫現今學校教育的套裝化,為讀者打開一扇又扇通往多樣性教育的未來之窗。

 

《糧食戰爭》|拉吉.帕特爾(Raj Patel)著|高寶出版

全球人口即將突破七十億,要餵飽每一個人的糧食總需求量一天天增加,然而,種植這些糧食的農民卻吃不飽,穿不暖?!從「解剖農村」開始,帶領讀者走入有如沙漏一般的世界糧食體系中,去看看消費者自己選擇要吃的食物及食品背後、在看似單純的產銷消(生產、銷售、消費)三環中,隱藏了多少的潛在成本及權力運作。誠如書中所提到的:「我們可以要回糧食系統從我們身上剝奪的東西:對自己的生活、身體和自我形象的掌控權……最重要的也許是,重新發現享用好食物的快樂。」

 

《最後的知識份子》|羅素.雅柯比(Russell Jacoby)著|左岸出版

雅各比從「我們的知識份子在哪裡?」這個問題,開始發想美國知識分子的世代失落,並回顧波希米亞聚落,與知識藝術活動的演進與沒落,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在州際公路上的敲打族、論述都市議題的都市者(Urbanist)、與美國文化保持距離的猶太裔知識分子,以及校園新左派的興起。然而戰後電視機的普及、都市的發展、郊區的演變、學術評鑑的依賴情形等等,讓這些最後的知識分子終究因為讀者群的消失,而默默地在美國的知識社會中缺了席。

 

《看不見的城市》|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時報出版

藉由青年旅人馬可波羅向忽必烈汗報告自己的所見所聞,一篇篇對於各個城市如詩如畫的描述,就這樣虛虛實實地從他的口中流瀉而出。因而忽必烈汗也開始有了自己對於城市的想像與夢,正如書中所述,「城市,就像夢一樣:一切可以想像的城市,都可以入夢,但是即使是最預想不到的夢,也是一個隱藏了慾望,或者相反地,隱藏了恐懼的謎。」然而,「記憶中的形象,一但在字詞中固定下來,就被抹除了。」於是,在馬可波羅零碎片段的形容中,忽必烈汗開始重組建構起他的夢與現實,一個個、看不見的城市。

 

《遇見三百年前的臺灣:裨海紀遊》|郁永和著,楊龢之譯注|圓神出版

清康熙三十六年,清朝官員郁永河,自福建前往台灣北投硫磺產地採硫,途經澎湖,自台南鹿耳門上陸,沿著台灣西岸一路北進,將旅途上所見所聞、包括一路上山光水色以及所遇的平埔族和其他原住民的風俗民情都做了詳細的描繪,並不時詠詩作賦,好不風雅。三百年後的今天,透過楊龢之的白話譯本以及豐富的參考資料,讀者得以再次穿越時空,跟著郁永河一行人徒步走遍台灣西部,親身見證當年各地的風土民情。

 

《傷歌行》|鍾文音著|大田出版

作為百年物語的第三部,《傷歌行》以文學的形式,回顧百年以來,在這塊土地上的每一位女性的傷。從「到處都有『崙』『墘』『塘』『厝』命名之地」的那個年代,「女人以為台灣就是所謂的世界,此即是天地盡頭,即是一切。」鍾家祖上的四個阿嬤,西娘與詠美婆媳倆相互扶持,度過家中一個個男人離去的日子;島嶼颶風與六輕席捲而來,一直等待死神卻依舊存活於世的鍾琴、承載著許多家族記憶的小娜……一位位渡海而來、逐浪而去的台灣女人,駐足、離去,而傷口,依舊鮮明。 

arrow
arrow

    小小生活文化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